注釋的分別

2007-11-16 2:36 am
疏、批、箋,這三類注釋有何分別?
更新1:

發了兩次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110803527&r=w 懂答有80分啊!

回答 (1)

2007-11-16 3:02 am
✔ 最佳答案
這類問題, 是不用期望可以在香港yahoo的知識+找到的(膠問題就大把...)
要在yahoo找就只有寄望台灣或大陸的yahoo

下面是台灣找回來的:

注疏

兩者基本上都是後人為了補充、引證、解釋,兼及闡述自己說法而所作的増補(大抵目的性均以補充、引證、解釋之事為要,至於闡述己說次之),其中,注、疏兩者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補充的「先後順序有別」的差異性上。

  一般來說,僅就對於經典的解釋來論,其中依照寫作、整理的版本別之順序應是:經>傳>注>箋>疏…,最早創作出來的經典為經,而後補充經的為傳,補充傳的為注,補充注的為箋,補充箋的為疏。但是,這僅只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也不是沒有人直接以注來解經的情況。

  此外,時間久遠以後,依照寫作者當初創作的目的性(如整理諸家之說、特立己見之異…等),又增加了正義、集解、章句等三種註解方式。

經:表示最原始的經典資料。

傳:是傳述的意思,及解釋經文、闡明經義。

注:對經文中難解的字句加以注釋、疏通。

箋:引申或補充、訂正前人的傳注。

疏:

依據一家之說,對經文逐字、逐句、逐章的講解,實際上的性質比較類似今日的課綱、講義。

正義:

每經只取一家注解為宗,傳注解釋時以「疏不破注」的原則,不雜他家之說以為標準,主要的目的是為闡述己見。

集解:

跟正義相反,是薈萃眾說而「不主一家之言」的,雖然對於不妥的解釋處也會加以指正,但主要的用意是希望透過此舉博採諸家之長而自成一書。

章句:

除了釋詞外,同時並解釋句、段、篇、章的大意。

而且,通常在每章之後應該都還會有「章旨」的存在,簡單的說,就是講述通篇全章之大意的意思,而有點類似於今日課本的「題解」部分。

這樣的情況,建議你不妨以「同心圓」的情況來理解,注疏的模式是以一部經書為中心,然後經、傳、注、疏遞相釋證。而最內圈的核心是經,其次為傳,再次為注,又次為箋,復次為疏。

又因為在理論上一層的出現是根源是內層的,所以古代學者在據所本之時,有一些嚴格的規範,如注不破傳、疏不破注等,彼此間基本上是相成相遞的關係。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20300619
--------------------------------------------------------------

你的問題屬於訓詁學的範疇

訓詁就是為古籍的字(詞)釋義(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種,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是“專書注解”——就是把對某典籍的注解專門成書。

你問題中“傳、箋、注、訓、詁、說、解、詮、釋、記、通、學、述、訂、正、微、隱、書、義、義書、正義、音義、章句、集解、補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

這樣多的名稱,其實可以歸結為兩類:

(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瞭解正文之外,還解釋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論,另外還有彙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補充別人理論的“補注”。

常見的注解名稱:
傳 就是“以今言傳古言”,例如《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
說 解 說明解釋詞語。如《詩》有《魯說》、《韓說》,都是注釋《詩經》的。
訓 詁 也是注書的方法。如:《魯詩故》(故同詁),《尚書訓》。
注 把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和體會記載在原文下面。例如我們熟知的《水經注》。
箋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隱晦和太過簡略的,加以補充。
音義 (也稱音訓、音詁、音注、音釋)辨音釋義,通過對字的讀音的辨析來推測字義。

如:《爾雅意義》、《資治通鑒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來解說古籍的大義。如:《楚辭章句》
集解 一類是跨典籍注解(兩部書合起來注解),一類是集合各家之言對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後者如《莊子集解》。
補注 補充前人的注的缺失。舉例:《楚辭補注》。
疏證 通會古籍的義理,再加以補充、校正、考證和闡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70307307
參考: yahoo奇摩


收錄日期: 2021-05-03 12:01: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5000051KK025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