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浮士德》(Faust)-一個十五世紀的真人故事。浮士德跟魔鬼打交道,以靈魂換取年青的外表,以及他對心愛的人瑪格麗特(Marguerite)的愛意,最後卻演變成悲劇!這個古老的故事,卻又似今時今日常有發生的事。
浮士德確有其人,名約翰,德國人,生卒於大約一四八○至一五四○年間。據稱曾入大學攻讀神學,但因用巫術、招魂問卜、放浪不羈、胡作非為而聲名狼藉,最後死於非命,而且據說死得甚慘。
《浮士德》述說著赤裸裸的人性,探討著生命、道德、愛情的價值。一位遲暮的哲學家,回首過往歲月,竟然找不到何可以留戀的片段。就在他準備自我了結時,卻抗拒不了魔鬼的誘惑─還有什麼會比青春、愛情更具吸引力呢?即使要以靈魂為代價,浮士德仍然與魔鬼達成契約。當然,瑪格麗特是無辜的犧特品,她為浮士德付出了愛情,也付出了愛情,也付出了生命。雖然是這麼簡單的情節,但卻無比發人深省-當你我面對著生命的盡頭,能否抗拒魔鬼的誘惑,安然接受死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就以這樣的題材,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浮士德》。
事實上,浮士德確有其人。此人為16世紀時旅行於德國各地的魔術師。歌德取其名,於1770年開始創作這部詩劇,最後在1832年才完成,前後耗費了62年的光陰。當歌德完成《浮士德》後不久便去世了,所以這一部作品可視為歌德的最後鉅作,事實上也是歌德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歌劇原著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有一段序言,為魔鬼梅菲斯特與上帝打賭,浮士德一定會被誘惑。第一部份的重點就在於恢復青春的浮士德誘騙瑪格麗特的愛情。第二部分也有兩個段落,第一段落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安排下,又與歷史上著名的美女海倫戀愛並生下一子。第二段落是全劇的重心所在,浮士德在醒悟後,抗拒梅菲斯特的誘惑後死去。梅菲斯特雖然企圖攫取浮士德的靈魂,但是浮士德仍然獲得了天使的引領而進入天堂。
歌德這部《浮士德》對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一直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事實上,歌德本人也很希望《浮士德》被譜寫成歌劇,並且認為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是最適當的人選,可惜梅耶貝爾本人對此事興趣缺缺。根據《浮士德》所做的音樂作品,除了古諾的歌劇外,還有史博(Louis Spohr)的同名歌劇、包益多(Arriogo Boito)的《梅菲斯特》(Mefistofele)、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舒曼《歌德浮士德的情景》(Szenen aus Goethes Faust);非歌劇作品,則有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以及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後半段。樂劇巨匠華格納年經時也對此劇興致勃勃,曾留下一些樂譜,後來成為《浮士德》序曲。近代則有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清唱劇《浮士德》與包蘭潔(Lili Boulanger)根據《浮士德》的第二部,寫下的清唱劇《浮士德與海倫》(Faust et Helene)。加上其他林林總總各類作品,總計不下數十種。
儘管事故不斷,1859年3月19日,歌劇版本的《浮士德》還是在巴黎與世人見面,反應非常兩極化。音樂優美,讓許多一般民眾無比欣賞,但是學者們則認為此劇褻瀆了歌德原著的神聖地位。當時的《浮士德》是以「喜歌劇」之名上演,並且加入口語對白,事實上與一般的義大利歌劇沒有兩樣,不同者僅在於唱的是法文罷了。撇下爭議不管,《浮士德》在首演當年演出了57場-若以數字來看,此劇的確是相當成功的。首演之後,《浮士德》沉寂了兩年,但在1862年時,《浮士德》再度在史特拉斯堡上演,同年11月,義大利文版本也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出。此後,《浮士德》便盛演不輟,並成為古諾最著名的音樂作品。古諾在年輕時期,曾被《唐.喬萬尼》結尾前石像要求悔改的段落所深深震懾,因此特地安排了第四幕裡梅菲斯特在教堂恐赫瑪格麗特的段落。但是這個段落也因而受到重視,至少在首演時是被勸說後而刪除的。此外,當時流行在歌劇裡安排芭蕾舞段落的作法,古諾也不能免俗,加入了七段芭蕾音樂。但是就法國作曲家而言,古諾在學理與應用的結合上,的確是有所突破。他的前輩奧伯(Auber)、波瓦第烏(Boieldieu)、哈洛德(Herold)與亞當(Adam),無論作品多麼好聽、學養多麼豐富,但是只要寫起劇院作品,本身的優異作曲技巧就完全被拋在腦後;古諾是真正將技巧、劇院、群眾結合在一起的第一位法國歌劇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