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前言: 清朝三百餘年歷史,不是結束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不是宦官,亦不是權臣,而是一位女子。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在紫禁城呼風喚雨,視滿清國祚為掌中之物?是怎樣的一個女人把弄帝王之權,使全天下四萬萬之眾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皆稱臣於其下?唯獨慈禧太后(西太后、孝欽皇后)能如此為人所不能為者。
慈禧太后親自掌權之時,自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至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大約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其間三次垂簾聽政,歷經中日甲午戰爭、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等。
正文
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
咸豐二年(1852年)五月入宮,封蘭貴人,居儲秀宮。
咸豐四年(1854年)晉封為懿嬪。
咸豐六年(1856年)生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
咸豐七年(1857年)又晉封為懿貴妃。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咸豐皇帝攜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及皇子載
淳等逃往熱河行宮。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病重。
咸豐皇帝病死熱河,載垣等八大臣輔政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載淳即位,改明年為祺祥元年。十月,又改明年為同治元年。皇后鈕祜祿氏晉封皇太后,稱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以載淳生母身份晉封皇太后,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慈禧太后為獨攬朝政大權,視載垣、端華、肅順等贊襄政務王大臣為敵,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北京政變,廢除了八大臣,授奕訢為議政王,慈安、慈禧開始垂簾聽政。因此年為農曆辛酉年,史「辛酉政變」。自此,慈禧大權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統治中國長達48年之久。
慈禧統治時期,朝內依靠親信,地方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對外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出賣中國主權,以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政權。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載淳死于養心殿平安室,皇后阿魯特氏,因慈禧太后待之甚虐,亦吞金而死。同治帝無子,慈禧立醇親王奕 之子(即慈禧胞妹之子)載湉為皇帝,兩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慈禧獨攬大權。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慈禧以越事失機之由開去恭親王奕訢一切差使,撤去親王雙俸,僅保留世襲罔替親王。同時罷黜五軍機大臣,安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機處及內閣。從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獨家天下。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又正值慈禧太后六十歲生日,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致使戰敗,割地賠款。光緒皇帝親政,支持康梁變法。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复垂簾于便殿訓政」。囚光緒帝于瀛台,殺譚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取消一切新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美、英、法、日、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后回到北京。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為抵制革命,慈禧太后又進行了假立憲,為期九年。但此時已74歲的慈禧太后,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光緒帝含恨死于瀛台的次日,也死于西苑儀鸞殿。謚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葬河北遵化定東陵。
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
慈禧於一八六一年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後,便安排她的兒子載淳登上帝位,廢除了肅順等人所擬的年號“祺祥”,宣佈明年為“同治”元年,表示兩位太后一同治理國家。同時,上“母后皇太后”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徽號為“慈禧皇太后”。慈禧的稱號就是這樣開始的。最後,慈禧和鈕祜祿氏一道宣佈垂簾聽政。當時,名義上是兩位太后一同聽政,但是鈕祜祿氏沒有甚麼能力,處處退讓,所以實際上完全是慈禧一人操縱政權,專橫獨斷。
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
一八七五年同治病逝,在位十三年,死時才十九歲。由於同治沒有兒子,所以慈禧選中了醇親王奕環的兒子載湉來繼承皇位,即光緒皇帝。因為載湉和同治是同輩,年紀又小,只有四歲,讓他來繼承,慈禧就又可以用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了。同時,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載湉和慈禧是甥姨關係,有這樣一層關係,慈禧就更加容易控制這個小皇帝了。就在慈禧的武力控制下,那些親王大臣沒有一人敢出來反對,他們只好上書請兩位皇太后再垂簾聽政。
慈禧第三次垂簾聽政
光緒是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他看了康有為的上書,很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通過變法,引進新人,排斥以慈禧為首的后黨,把慈禧手裏的大權奪過來,使自己的處境得到改變,使國家的現狀得到改善。因此,他決計進行變法。但慈禧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下令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的灟瀛台,派太監進行看管。同時,她又以光緒名義,發布諭旨,宣布自己不能勝任國事,再三懇求慈禧“訓政”。諭旨中甚至說,這樣做是“天下臣民之福”。於是,慈禧又臨朝聽政了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的,至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發布宣戰詔書,以簽署而告結束。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結果及影響
甲午戰爭對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軍隊撤出,中國割讓、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的,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和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志著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榮祿與慈禧的關係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感到慈禧有異,於是命康有為迅速外出到上海,並要「設法相救」。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
住處,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洩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早有廢除新
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洩密以前亦經已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 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只有短短103日的變法,最後因為宮廷政治鬥爭的緣故而告失敗。過去多數人將運動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對改革而發動政變。但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瞭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
「親爸爸」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統治中國達數十年,天下臣民無不敬畏,連皇帝清德宗載湉也無可奈何,在深宮畏服地稱她為「親爸爸」。這實在是件有趣而又十分奇怪的事。光緒皇帝載湉是一國之尊,甘心如此卑躬屈膝地服侍一個老太太?當然不是。光緒皇帝只是空有皇帝的名號,朝政實權都掌握在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做了事實上的女皇,統馭天下。但她還覺得不過癮,便想起了讓皇帝稱呼自己,以此顯示自己的尊貴,滿足一顆狂妄而孤獨的心。叫什麼好?母后?叫母后當然沒問題,但不過癮,何如叫爸爸來得透徹!正可以感覺一個男人的滋味、太上皇的滋味。光緒皇帝載湉不是慈禧太后親生的。慈禧太后只生了一個兒子,那便是清穆宗同治皇帝載淳。同治六歲時即皇帝位,在位十三年,十九歲便離開了人世。同治去世,慈禧太后讓親妹妹的兒子載湉繼承皇位,便是光緒皇帝。慈禧太后讓光緒叫她為爸爸,在爸爸前面還要加上個「親」字。這樣做,有理有據,理直氣壯。慈禧太后說﹕光緒皇帝的父親是醇親王,光緒皇帝的母親是我妹,我妹的兒子就跟我親生的兒子一樣。慈禧太后從皇帝的「親爸爸」叫聲中,一次次地品味著一個至尊天子的滋味。
結論: 民主退步慈禧太后本持著家天下、世襲等落後觀念肯定會給台灣這個民主聖地帶來一番不小的衝擊。就人格而言:慈禧太后當初挪用北洋艦隊費用200萬兩以建設生日時需要之花園…以致於後來甲午戰爭之慘敗等…都足以顯現慈禧太后的落後和自私...就國家主權而言:慈禧太后當初極力反對推行新政甚至於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軟禁誅滅立憲派等人無非是想奪權並向外國宣戰但向八國宣戰引來八國聯軍後卻又自己推行實為主權、國家等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