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6颱風

2007-11-12 5:07 am
由強至弱記錄下

回答 (2)

2007-11-13 2:51 am
✔ 最佳答案
颱風利奧(1999年4至5月)
1999年5月2日,已減弱為熱帶風暴的利奧逼近,位於香港東南部的橫瀾島轉吹暴風。天文台繼而在中午時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在戶外的市民紛紛回家,但市面風勢較平靜。利奧亦於黃昏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最終維多利亞港亦並風力只達和緩程度。

颱風森姆(1999年8月)
1999年8月22日上午,森姆達至颱風強度,下午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後於6時左右在西貢登陸。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時,森姆與香港的距離僅80公里,部分人認為有關決定來得太遲,亦質疑天文台在森姆進一步接近時並沒有掛起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的決定。

颱風尤特(2001年7月)
2001年7月5日,颱風尤特接近香港,天文台在晚上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但至6日早上風勢仍未見增強,港內風力僅達強風程度,而尤特亦開始移離本港,天文台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但同日晚上,尤特的外圍強烈雨帶影響香港西部,引致廣泛地區吹烈風,赤鱲角及長洲的持續風速分別達每小時75公里及每小時85公里。航空交通受嚴重影響。不少地方在尤特襲港期間的最高風速皆在這些雨帶影響香港時錄得。

颱風玉兔(2001年7月)
2001年7月24日,當時距離香港兩百多公里的颱風玉兔迅速增強。天文台原先預測其中心在香港150公里內掠過,港內會吹烈風[10],繼而25日清晨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維持19小時,當日市面活動幾乎完全停頓。颱風玉兔在香港南面180公里處掠過,香港南部錄得烈風,而港內則未錄得 [11] [12]。事後天文台被商界猛烈批評,指當日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為香港帶來4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

強烈熱帶風暴黃蜂(2002年8月)
2002年8月19日,強烈熱帶風暴黃蜂趨向廣東西部。當日下午天文台曾在熱帶氣旋報告中表示「會在未來一兩小時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但兩小時後就以「目前港內持續風力未達強風程度」及「未來數小時風力顯著加強的機會不大」為由而決定不發三號強風信號。事後天文台被批評發布信息混亂。事實上,當晚維港內的啟德測風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41公里的強風程度,而同屬港內的尖沙嘴天星碼頭的持續風速亦相當接近強風程度。

颱風伊布都(2003年7月)
2003年7月23日,颱風伊布都在香港西南面掠過,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至24日早上以三號強風信號取代,並於中午時分取消所有信號。期間港內從未錄得持續的烈風,但長洲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01公里暴風程度,到所有信號取消時仍未緩和。事件突顯當時警告系統未能照顧離島市民安全,但事後天文台始終沒有對有關制度作出修訂。

另外,由於天文台於早上8時15分以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大批市民同時上班,對公共運輸工具需求構成壓力。有市民指天文台改發信號的時間引致市民不便。

熱帶風暴天鷹(2005年7月)
2005年7月29日,位於南海的熱帶低氣壓天鷹引致長洲吹強風,但天文台以風暴遠離為由未有發出任何警告信號,未有如四年前路徑相若的熱帶風暴菲特影響時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而其後天鷹增強為熱帶風暴,天文台亦只以新聞發佈形式提醒市民提防離岸會有風浪。事件再次引起警告系統未能照顧全港市民的爭議。翌年天文台將一號戒備信號的定義作出修訂,為「影響香港」一詞訂下明確意義。

颱風派比安(2006年8月)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50公里掠過,天文台因預計港內不會吹持續烈風而只發出三號強風信號。而當日下午港內持續風速間中接近烈風程度,尖沙嘴天星碼頭及啟德測風站錄得最高60分鐘持續風速高達每小時58公里,中環天星碼頭亦達每小時54公里。當中啟德的10分鐘平均風速更一度達烈風程度。本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多處錄得暴風程度的風速,長洲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03公里。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一段攝於尖沙嘴天星碼頭的新聞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片段中碼頭的資源回收箱被吹倒並撞向一女途人,途人要抱著旗桿避風,情況驚險。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天文台當日不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決定被質疑。事後天文台被揭發由1999年至2005年,11個曾最高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的熱帶氣旋中,實際上只有3個引致港內吹持續的烈風,即在當時準則下,其餘8次屬誤報。天文台公信力遭打擊。及後天文台就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討,並就三號及八號信號的參考測風站作出修訂,新措施於2007年生效。


熱帶低氣壓(2006年9月)
2006年9月13日,南海北部的熱帶低氣壓最接近香港。天文台原先指當日早上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不大,但隨後以香港在轉吹東至東南風後,預計風勢加強為由,在上午10時35分改發三號信號。天文台被批評發布信息混亂。而當日發出三號信號後,港內並未錄得持續強風,而離岸的強風亦為時短暫。

強烈熱帶風暴帕布(2007年8月)
2007年8月9日清晨,帕布在香港天文台以南數十公里的海面掠過,三號強風信號一度生效。雖然當時天文台已將帕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本港南部短暫時間風勢達烈風程度。三號信號到中午時分取消,其後帕布在上川島附近打圈,至10日早上轉向東北移動,指向香港。一號戒備信號在當日早上再度發出。

同日中午時分,帕布增強為熱帶風暴及加速接近。天文台在下午12時40分改發三號信號,1小時後預警在當日下午3時30分或以前會發出八號信號,當時帕布中心已到達香港西部。八號信號在下午2時30分,即預警發出後50分鐘便生效。由於信號在短時間內多次升級,大批市民在同一時間返家,市面出現嚴重混亂,有地鐵乘客在站內大堂因人潮擁擠而感到不適,亦有不少離島居民未能趕及乘搭尾班船。而帕布在八號信號生效後不久突然轉向西移動,遠離香港。八號信號生效的七個多小時,八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參考測風站只有長洲的風速達八號信號的指標,而達到三號信號指標的亦僅得三個,即兩者均未達有關信號的指標。

是次信號迅速變更被批評引致混亂,事後天文台在媒體加強宣傳,提醒僱主在八號信號預警發出後,開始分批讓員工下班。

颱風利奇馬(2007年10月)
2007年10月2日,當時強度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的利奇馬在香港西南面600多公里的南海掠過。受利奇馬和當時影響華南的東北季候風之共同影響,香港多處地區由1日晚上至3日日間錄得持續的強風,當中包括至少三個(長洲、赤鱲角及西貢)三號及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參考測風站,而昂坪持續風速更間中達颶風程度。香港亦不時受到利奇馬外圍的狂風驟雨影響。雖然普遍風勢與一般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情況相若,但天文台以香港主要受季候風影響為由,並未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而在10月1日下午已經發出的強烈季候風信號則一直維持至3日下午,期間並在天氣預報中特別指出「海面有大浪」。

與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不同,強烈季候風信號生效時,一般不會有相應的停班停課措施,因此一般市民對後者的關注遠遠較低。部分人認為天文台選擇不發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未能讓市民意識到利奇馬帶來的強風威脅。


詳細請上天文台網頁
參考: 維基百科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2007-11-14 3:38 am
in,hkwcs會有答案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25: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1000051KK047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