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既作用

2007-11-11 8:35 pm
我想知道all標點既作用?
更新1:

係標點符號作用

更新2:

我剩係想知所有標點符號既(作用)

更新3:

好似咁: 範例 破折號(——)與括號用法不同:破折號引出的解釋說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號裡的解釋說明不是正文,只是註釋。 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通常用一個破折號引出,例如: 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築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間的,可以在前面和後面各用一個破折號,表示夾注,例如: 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需要尋求適當的地點——矮樹、籬笆、野草、灌木枝等——脫掉身上的皮。

更新4:

話題的突然轉變,例如: 「今天好熱啊!——你什麼時候到日本出差?」阿扁對剛剛進門的堃仔說。 聲音的延長,例如: 「嗚——」火車開動了。 事項的列舉分承,例如: 五行 ──東方屬木;    ──南方屬火;    ──中央屬土;    ──西方屬金;    ──北方屬水。

回答 (4)

2007-11-11 8:39 pm
✔ 最佳答案
只要有文字,就會有“標點符號”,兩者不可分割,究竟“標點符號”除了是一堆“符號”外,還是甚麼呢?
根據《辭海》的解釋,“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裡用來表示停頓,語調以及語詞的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你說話時,你會在適當的時候停頓,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各種意思及情緒,令人清楚明白你的意思。然而,書面文字並不能像對話般,以語氣表達感情,所以“標點符號”在這時就派上用場,既可控制行文的節奏,亦可輔助文字表達情緒,起畫龍點睛之效。

遠古時代文字的停頓
究竟標點符號於何時面世呢?雖然至今還未有具體的資料可證實。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已出現紀錄語言停頓的“線條”了﹗

“句讀”的出現
在漢代,開始有“句讀”的說法。“句”指語意已盡,需作較長停頓;“讀”指語意未完,需作小停頓。直至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出現,開始出現類似標點的符號,分別是:“、”,表示文章中停頓的地方,類似現代的逗號;“V”字,表示分段的地方。但是,這兩個符號並未盛行。

宋明新符號
到了宋代,刻書裡出現了句讀符號──圈(O)點(、)。“O”點於字旁,表示斷句,相當於今日的句號;“、”微點於兩字中間,表示要小停頓,相當於今日的逗號。直到明代,小說盛行在人名旁加“I”(單直線),地名旁則加“II”(雙直線),可算是專名號的雛型。

新式標點符號的出現
在1897年,廣東東莞人王炳耀參考了外國新式標點,擬出10種標點符號:

,一讀之號 .一句之號
。一節之號 V一段之號
:句斷意連之號 -接上續下之號
﹗慨嘆之號 驚異之號
?詰問之號 「」釋明之號

知識分子致力推廣
1917年,知識分子制訂了一套“新式標點符號”。“五四”運動以後,在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復等代表的“國語統一籌備會”致力推廣下,“新式標點符號”頒行全國,分別為:句號、分號、冒號、點號、間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及書名號。

16種常用標點符號面世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府於1951年9月出版了《標點符號用法》,列出

14種標點: 句號(。) 逗號(,)
頓號(、) 分號(;)
冒號(:) 問號(?)
感嘆號(!) 引號(「」『』)
括號(()) 破折號(──)
省略號(……) 重號(.)
專名號(ˍˍ) 書名號(﹏﹏)

到了80年代末,《標點符號用法》新增了“連接號”(-)及“間隔號”(.)兩種,16種常用標點符號終於全部面世,全力為文字效勞。此外,引號有新有舊,「」及『』為舊式引號,“ ”及‘ ’為新式引號,兩種引號也是通用的。

標點符號這一個大家族,成員眾多,用途各異,主要可分為“點號”及“標號”兩大派。



點號成員:

句末點號 句中點號
名稱

形狀 句號 問號 嘆號

。  ?  ! 逗號 頓號 分號 冒號

,   、  ;  :


點號主要用作表示行文中的各種停頓及不同的語氣。句末點號有句號、問號及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及冒號則是句中點號,用以表示句子中間的停頓。



標號成員:

名稱 形狀
引號 “ ” ' '『』「」
括號 ( )[ ]〔 〕【 】{ }
破折號 ──
省略號 ……
重號 .
連接號 -──-~
間隔號 .
書名號 《 》〈 〉
專名號 ˍˍ


標號主要用來標明句子或詞語的性質及作用。除了為引用別人的說話以及作者所說的話時,作出注釋的標號,亦有替特定的詞語、句子、段落作出強調或省略服務的符號。
此外,某些標點符號更身兼兩職,如屬於點號派的問號及嘆號,便包含標號的功能,問號兼具疑問句性質的作用,嘆號有表示感嘆句性質之效。

標號派的破折號、省略號與間隔號,既用來註釋前文,亦有一定的語氣停頓,故身兼點號功能。

標點好像一個人的五官,不能因為它不是文字就看得無足輕重。標號錯了,意義也就變了。”──郭沬若

試想想,若文字欠缺標點,就如面孔沒有五官般,面目模糊。若使用不當,眼當鼻,鼻當耳,文字便會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因此,正確、熟練地使用標點符號,才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令文字更鮮明、更生動、更形象化,令讀者明白你的意思,被你的文字感動,產生共鳴。

某些文學作品,更會透過標點符號來表達弦外之音。魯迅的《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等就是最佳例證。魯迅巧妙運用標點符號,將許多意思蘊含其間,若你對標點符號認識不深,便不能好好欣賞這些作品了。

由於標點符號如此重要,所以許多名人、作家都十分重視。呂叔湘及朱德熙就曾說過:“每一個標點符號有一個獨特的作用,說它們是另一形式的虛字,也不為過分。應該把它們和‘和’、‘的’、‘呢’、‘嗎’同樣看待,用與不用,用在哪裡,都值得斟酌一番。”
2007-11-11 9:25 pm
只要有文字,就會有“標點符號”,兩者不可分割,究竟“標點符號”除了是一堆“符號”外,還是甚麼呢?
根據《辭海》的解釋,“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裡用來表示停頓,語調以及語詞的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你說話時,你會在適當的時候停頓,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各種意思及情緒,令人清楚明白你的意思。然而,書面文字並不能像對話般,以語氣表達感情,所以“標點符號”在這時就派上用場,既可控制行文的節奏,亦可輔助文字表達情緒,起畫龍點睛之效。

遠古時代文字的停頓
究竟標點符號於何時面世呢?雖然至今還未有具體的資料可證實。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已出現紀錄語言停頓的“線條”了﹗......
2007-11-11 8:45 pm
標點符號,書面上用於標明句讀和語氣的符號。「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在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到了18世紀採用西歐的標點方法。

古代的漢字作品無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標點符號
點號

句號(。)
問號(?)
驚嘆號(!)
頓號(、)
逗號(,)
分號(;)
冒號(:)

標號

引號(「 」『 』)
括弧(( ))
破折號(──)
刪節號(……)
著重號(‧)
連接號(—)
間隔號(·)
書名號(《》〈〉)
專名號( )

歷史

在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裡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1919年,胡適與其他人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2月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正式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一部「新書」。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 句點:英國英語(BrE):Full Stop;美國英語(AmE):Period,「 . 」
* 問號:Question Mark,「 ? 」
* 感嘆號:Exclamation Mark,「 ! 」
* 逗號:Comma,「 , 」
* 冒號:Colon,「 : 」
* 分號:Semicolon,「 ; 」
* 連字元:Hyphen,「 - 」
* 連接號:En Dash,「 – 」
* 破折號:Em Dash,「 — 」
* 括號:Parentheses,小括號「 ( ) 」;中括號「 [ ] 」;大括號「 { } 」
* 引號:Quotation Marks,雙引號「 " 」;單引號「 ' 」
* 縮寫及所有格符號:Apostrophe,「 ' 」
2007-11-11 8:38 pm
只要有文字,就會有“標點符號”,兩者不可分割,究竟“標點符號”除了是一堆“符號”外,還是甚麼呢?
根據《辭海》的解釋,“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裡用來表示停頓,語調以及語詞的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你說話時,你會在適當的時候停頓,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各種意思及情緒,令人清楚明白你的意思。然而,書面文字並不能像對話般,以語氣表達感情,所以“標點符號”在這時就派上用場,既可控制行文的節奏,亦可輔助文字表達情緒,起畫龍點睛之效。

遠古時代文字的停頓
究竟標點符號於何時面世呢?雖然至今還未有具體的資料可證實。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已出現紀錄語言停頓的“線條”了﹗

“句讀”的出現
在漢代,開始有“句讀”的說法。“句”指語意已盡,需作較長停頓;“讀”指語意未完,需作小停頓。直至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出現,開始出現類似標點的符號,分別是:“、”,表示文章中停頓的地方,類似現代的逗號;“V”字,表示分段的地方。但是,這兩個符號並未盛行。

宋明新符號
到了宋代,刻書裡出現了句讀符號──圈(O)點(、)。“O”點於字旁,表示斷句,相當於今日的句號;“、”微點於兩字中間,表示要小停頓,相當於今日的逗號。直到明代,小說盛行在人名旁加“I”(單直線),地名旁則加“II”(雙直線),可算是專名號的雛型。

新式標點符號的出現
在1897年,廣東東莞人王炳耀參考了外國新式標點,擬出10種標點符號:

,一讀之號 .一句之號
。一節之號 V一段之號
:句斷意連之號 -接上續下之號
﹗慨嘆之號 驚異之號
?詰問之號 「」釋明之號

知識分子致力推廣
1917年,知識分子制訂了一套“新式標點符號”。“五四”運動以後,在胡適、周作人、錢玄同、劉復等代表的“國語統一籌備會”致力推廣下,“新式標點符號”頒行全國,分別為:句號、分號、冒號、點號、間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及書名號。

16種常用標點符號面世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府於1951年9月出版了《標點符號用法》,列出

14種標點: 句號(。) 逗號(,)
頓號(、) 分號(;)
冒號(:) 問號(?)
感嘆號(!) 引號(「」『』)
括號(()) 破折號(──)
省略號(……) 重號(.)
專名號(ˍˍ) 書名號(﹏﹏)

到了80年代末,《標點符號用法》新增了“連接號”(-)及“間隔號”(.)兩種,16種常用標點符號終於全部面世,全力為文字效勞。此外,引號有新有舊,「」及『』為舊式引號,“ ”及‘ ’為新式引號,兩種引號也是通用的。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46: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1000051KK015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