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京都協議無效?

2007-11-11 3:52 am
為什麼京都協議無效?

回答 (1)

2007-11-12 6:14 am
✔ 最佳答案

為什麼京都協議無效? 有以下幾方面。

1. 主要氣體排放國的取態
美國
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條約只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才會對美國有效。
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國參議院就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S. Res. 98),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因為這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參加談判的副總統戈爾仍然象徵性的簽了字。考慮到參議院當時的態度不可能通過該條約,柯林頓政府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公佈的資料,2003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1990年增長了40%,但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將近中國的八倍[8]。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3%至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一開始拒絕了簽署京都議定書。澳大利亞總理約翰·霍華德聲稱該條約會減少澳大利亞人的工作機會,澳大利亞為減排做的已經夠多的了。聯邦中的反對黨——澳大利亞工黨,卻完全支持京都議定書,這成為澳大利亞政治中最嚴重爭論的議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2005年7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在一起簽署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關係》。
之後,澳大利亞為了達到參加2005年馬來西亞東亞峰會的要求已經補簽了京都議定書。
他們的反對意見
主要兩個反對京都議定書的國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雙方政府的態度也是基於大多數公眾的觀點。
一些政治家一向對全球變暖與溫室氣太排放的關係表示質疑,他們認為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險惡的計劃,它或者會延緩世界的工業化民主進程,或者會把財富以他們所謂的「全球社會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持這種意見的都是已開發國家的政商首腦,不肯放棄既得利益。
某些批評家說關於全球變暖的根本科學問題還未解決。而另一些批評家則認為京都議定書會阻礙經濟增長:

美國首都規劃委員會[20]
美國能源部[21]
紐西蘭國家銀行[22]
1997年萊比錫宣言把京都議定書說成是「危險的簡單化,極無效率的,並且在經濟上對工作和生活水準具有破壞作用」。但是,萊比錫宣言的簽字人大多是非科學家或在氣候研究領域並不擅長的人。


2. 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
一些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已經在發展中國家中受到了批評。例如,UNFCCC同意建立一套「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參與國達成了以下共識:

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已開發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還是很低的;
發展中國家的排放控制應該和他們的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17]
另一方面,中國、印度以及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目前被京都議定書豁免,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在工業化時期大量排放溫室氣體並造成當今全球的氣候變化。
然而,有評論者認為,中國、印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將很快成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同時,如果這些國家不被京都議定書限制,則無法達成溫室氣體的減量(例如已開發國家的高耗能產業外移到這些國家,甚至可能環保標準較低、因此製造更多污染物或溫室氣體)。

3. 標準定得太低
有人認為京都議定書對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得不夠(紐埃島、庫克群島和諾魯在通過條約時加上了這點[23]),並且標準也定得太低,對延緩氣候變化的趨勢收效甚微。此外,最近對種植「京都森林」或人工植樹造林可以減小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排放額度的規定又有了來自科學方面的挑戰。最新的證據表明在小樹苗生長的最初十年會將泥土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不但不會減少二氧化碳,反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很多工業化國家已經把植樹作為提高碳排放額度的重要方法以盡量避免硬性降低能源消耗減排。這一發現又進一步挑戰了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性。但是這一研究還表明十年後的樹木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是有益的,支持者人認為該研究至多只是為改良排放額度的演算法提供了依據,卻不足以徹底推翻植樹造林對減輕溫室效應的好處。
此外,一些理論家[24]預言,即使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同意按照議定書規定的限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排放量依然不會減少。如果工業化國家為了達標削減對化石燃料的使用,由於供需情況發生改變會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跌,然後發展中國家就會增加用量,這些理論家預計非附件I國家對燃料(主要是煤)需求的增長會彌補附件I國家的減少量。但是這種預計卻完全出自理論家們的主觀想法,而缺少客觀依據。

4.忽視「可持續性」問題
也有人認為京都議定書錯誤設定了「可持續性」的主要議題。在一方面同意建立一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先例時,另一方面卻忽視其他的可持續發展課題,例如減緩非附件I國家迅速的人口增長率[25],這顯示京都議定書代表了一種反工業化的議程,而不是確實公平的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反對該說法的觀點認為京都議定書只負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減輕大氣溫室效應的問題,而其他「可持續性」問題自然有其他相關專業的公約去解決。
成本效益分析
儘管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京都議定書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還是可能的。有經濟分析認為京都議定書比由此減緩全球變暖而得到的好處更昂貴,而最近「哥本哈根輿論」項目分析發現議定書還有好處的,儘管比不上理想化的二氧化碳稅。協議的支持者們認為不管這次溫室氣體能削減排放多少,這都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削減排放設置了一個成功的政治先例,他們寄希望於「預防機制」。[26]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04: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10000051KK038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