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點解一小時叫做一點鐘?
A:本人有以下數點論述:
第一,「鐘」確實曾為中國古代民間的報時器。
古人劃一晝夜爲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于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衆知曉。
但鼓聲傳的範圍有限,齊武帝( 483 年- 493 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以應鼓聲報時,首開先河。
後世爲使仲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擊鐘,夜來擊鼓。鐘樓通常設有漏室,成爲一個測時、報時的系統。元時「鐘」更被用來規定百姓的活動時間,如《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卷五十一.諸盜》所述﹕「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違者笞二十七下,有官者笞一下,准贖元寶鈔一貫。」當時「鐘」正是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報時器,若有不從者便遭受刑罰。
誠然以上所說的「鐘」與現今的「鐘」是不同。上述所指的「鐘」原是古代樂器,因透過敲打便能發出較渾圓雄厚的聲響,所以後來才被用以報時。但真正的西方機械式鐘錶是於1601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入中國的。當時西方的二台自鳴鐘經由利瑪竇送給明代萬曆皇帝。據說當時利瑪竇爲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就把歐洲的24小時改爲12小時,把阿拉伯數字改爲中國數字。
清未以後,西方鐘錶更流行于世,傳統的「晨鐘暮鼓」停止了敲擊,但那些古老的測時、報時器具却長存于人們的語言中:現代說的手錶的「表」,源于圭表的「表」;在民間小時也被稱爲「鐘頭」的時間表達形式。當然由於當時的「鐘」主要用來報「小時」,而未有深入至分秒這些概念,故而常以「鐘」直接代表「小時」一詞。而這個詞的用法也是在清代流行起來。
第二,正如以上所說,清代文學中確實有不少以「鐘」代表「小時」的例子,至少「清末四大遣責」小說中內用了不少:
如:
(一)點鐘—代表「時」字: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傻道臺訪艷秦淮河 闊統領宴賓番菜館》﹕「却說屋裏三個人一直睡到第二天七點鐘。」
[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潘文勤宴門生》﹕「潘文勤嘗召門生私讌,其知單有附言曰:「天氣甚熱,準九點鐘入座,遲則彼此皆以暍死,無益也。」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 「到了十一點鐘,只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進來。」
[清]吳有如於《赤焰騰空》記有關天外物體時也曾說:「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七回.說大話謬引同宗 寫佳畫偏留笑柄》就用上多個「點鐘」表明時間﹕「從早上八點鐘趕到十一點鐘,畫好了三張,方才坐席吃酒。吃到了十二點鐘正午,方才用泥金調了硃砂,點過眼睛。這三張東西,我自己畫的也覺得意,真是神來之筆。我點過睛,姚方伯便題贊。我方才明白請他吃酒,原來是爲的要他題贊。這一天直吃到下午三點鐘才散。」
(二)鐘頭—代表「小時」: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一回 改營規觀察上條陳 說洋活哨官遭毆打》: 「兩淮運司的缺有名的是‘一個鐘頭進來一個元寶’一個元寶五 十兩 ;一天一夜二十四個鐘頭,就是二十四個元寶,二十四個元寶就是一千二百兩。」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擅受民詞聲名掃地 渥承憲眷氣焰熏天》:「又等了半個鐘頭,忽聽見船頭上有人叫喚,大家總以爲是請的特客來了,一齊起身相迎。」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三回.親嘗湯藥媚倒老爺 婢學夫人難為媳婦》: 「二奶奶千不是,万不是,賠了多少不是。足足跪了有半個鐘頭,新太太才冷笑道:‘起去罷,少奶奶!不要折了我這當奴才的!」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三回.保殘疆血戰台南府 謀革命舉義廣東城》: 「奔夠了 一兩 個鐘頭,不知越過了多少深林巨壑,估量著离猴悶溪已遠,心頭略略安定。」
[近代]曲波《林海雪原》:“ 威虎廳前喧嚷熱鬧,扭成一片……他們歡鬧了足有半個鐘頭。」
由以上例子來看,很明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個鐘」、「兩個鐘」,就是從清末民初時常用的「一個鐘頭」、「兩個鐘頭」此類詞語縮略而成。
另外還有樓上提到的「一句鐘」,清末民初時其實也已見於文學當中:
[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十回:「大家約定一句鐘在子由家裏聚會同去。」
[民初]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七章第四節:「九江新軍得武漢首義消息,早有欲動之象……至九月初二日午後一句鐘,五十三標軍士,乃迫令標統馬毓寶起義。」
以上所有「鐘」的意思皆專指「小時」或「時」之意,可見其正是因為當時「鐘」是專用來報「小時」之器了!!
http://www.kuwang.com/literature/gdwx/20year/037.htm
http://www.zdic.net/cd/ci/1/ZdicE4ZdicB8Zdic80302793.htm
http://big5.huaxia.com/20040416/00195463.html
本人整理+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