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歷史故事

2007-11-08 6:21 am
想問一下秦始皇的事蹟 拜託@!

回答 (4)

2007-11-08 6:33 am
✔ 最佳答案
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這時他曾祖父昭襄王正值在位第四十八年,而他祖父安國君──秦國的太子──雖說已有四十五歲了,但昭襄王身體健壯,似乎還有好一段日子可以掌政。

「秦始皇」是秦消滅其他諸侯、統一天下以後才起的稱號,他原本姓嬴名政,據說因為是在正月出生,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不要以為嬴政生在帝王家,便可享盡榮華富貴。他的父親子楚,雖有一位當太子的爸爸,但安國君姬妾成群,光是兒子就有二十幾個。子楚既非長子,母親又早就失寵,所以當秦王要與趙國結盟,為了讓對方相信自己,得選出一位宗室成員作「質子」來跟趙侯交換人質時,子楚就這樣被送到趙國去。子楚在王室中的地位,由此可想而知。秦國雖然送了質子,卻無心守約,對子楚的供應,也常常是有一餐沒一餐,所以子楚在趙國的生活,過得很是潦倒。而嬴政便是在子楚擔任質子期間,在趙國都城邯鄲出生的。

不過,嬴政出生時,子楚的情況已略有改善,主要原因,是他在趙國認識了富商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人,後來去了趙國。在邯鄲見到子楚時,滿腦子買賣經營的呂不韋,馬上認為值得在他身上投資。原來秦太子安國君子孫滿堂,大家都看準他早晚要登基為王,但安國君卻遲遲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最寵幸華陽夫人,可謂言聽計從,然而夫人沒有生子,所以一眾兒子紛紛想盡辦法希望奪得這個名位。


秦王政掌權後,才用十八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從下面幾個故事,可以看出秦王統一天下前的統治特色,以及他成功的原因:當嫪毐之亂平息後,秦王政曾把太后遷往雍的宮殿隔離囚禁,其後齊人茅焦勸說秦王,指秦國正在大展鴻圖之際,這樣對待太后,可能引致諸侯不願附秦,秦王政便立刻迎接太后回國都咸陽居住。

與此同時,秦因國力日盛,威脅到東鄰韓國。韓王想出一條計策:派遣一名叫鄭國的工程師,到秦國游說秦王大興水利,希望他把人力物力花在工程之上,無暇侵擾韓國。開始時一切順利,但後來計謀敗露,秦王把鄭國關起來,準備處決。這時,秦國的宗室貴族利用這件事,在秦王面前攻擊來自外國的客卿。原來秦國僻處西方,文教、經濟都不發達,本土沒有多少人才,故從國外招攬了一批客卿來服務。可是這樣就威脅到秦國貴族的利益,因此他們把握這個機會,希望秦王驅逐外人,好讓他們重新掌權。秦王於是下逐客令,要外國客卿限日離境。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叫李斯的寫了封信給秦王,歷述秦國任用外國客卿而致富強的事實,指陳秦王如果要建立帝業,就必須廣納人才。秦王讀了這封信後,馬上改變主意,撤消命令,並且重用李斯。至於等候死刑的鄭國,這時也壯著膽向秦王進言,說秦國大興水利,雖然可以讓韓國多苟延殘喘幾年,但工程一旦完成,秦國會更加富強,最終也是有利無弊。秦王政聽著聽著,覺得很有道理,便放過鄭國,要他繼續監工,結果修成一條名叫鄭國渠的水道,使秦國大片農田得到灌溉,這條渠道的貢獻一直延續到後世。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5年),軍事家魏人尉繚向秦王獻策,得到任用,秦王對他非常客氣,讓他的生活享用與自己完全一樣。後來,尉繚覺得秦王並不是心中理想的國君,於是不辭而別。秦王發覺後,極盡所能將他挽留,更讓他擔任全國最高軍事首長國尉一職,對他的計策仍然信用不疑。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預備攻打楚國,秦將李信聲稱二十萬軍隊便可滅楚,秦王向老將王翦請教,王老將軍卻說非六十萬軍隊不可。秦王認為老將軍膽怯,便請李信率領二十萬人攻楚,結果大敗而回。秦王馬上親赴老將軍的家,向他賠不是,請他領軍攻楚,除了答應給王翦六十萬軍隊外,更親自送行,王翦最終把楚國滅掉。

由秦王政的表現來看,他在統一天下前,確是一位虛心納諫的國君。雖然尉繚和王翦對他都有一些批評,但秦王始終能任用他們,說明他具有一定的胸襟。在秦王政掌權期間,先後起用的人有王齮、茅焦、尉繚、桓齮、王翦、李斯、昌平君、王賁、李信、王綰、馮劫、王離、趙亥、隗林、馮旡擇、王戊、趙嬰、楊樛、蒙恬、宗勝等,他們沒有一個是秦人,但都為秦王政信任,亦為秦國作出貢獻,可見後人雖然普遍認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但在統一天下之前,他實在是一位知錯能改、納諫能容的君主。只可惜成功讓人自滿,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也就慢慢失去昔日的優點了!
2013-12-11 8:41 am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2007-11-08 6:33 am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為秦莊襄王之子。嬴政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身世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2],秦始皇是呂不韋與趙姬所生,而後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庄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因此異人並沒有懷疑。(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源請求],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然後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卻說始皇帝是異人之子。



莊襄王三年(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故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后。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編輯] 統一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編輯]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3]。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造成的結果只能是死亡人數無法統計,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裡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4]。「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民間傳說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對修築長城的怨言。



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而是相當不牢固的夯土牆,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界線,並沒有實質的防禦功用,況且當時匈奴實力並不強[5],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6]。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5][7]。綜上所述,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沒有任何作用。
參考: 網路
2007-11-08 6:37 am
◎ 秦始皇的事蹟
1、 完成統一:
當時群雄割據已久,老百姓都希望能夠統一,於是秦始皇就順應時勢完成統一。促使全國統一的力量裡,以商人的聲勢最高,同時商人也表達了「希望統一」的期許和行動。商人會支持始皇改革,是因為在始皇推行的新政中有許多對商人而言是額手稱慶的德政。由於有全國有力的商人們團結起來,才使統一的大業得以迅速完成。
2、 修築萬里長城
提到秦始皇就會很直接的聯想到萬里長城。而萬里長城並非秦始皇所建
造的。在戰國時代,各國均築有城牆,不但可是明確分出自己的疆土,同 時也具備軍事防禦功能。到始皇統一天下後,視鞏固國境為第一要務,所以秦始皇將燕、趙、魏三國的長城和齊著名的長城連接在一塊兒再加以補強,並將城牆更往北築。始皇所築的長城並不是用磚塊堆砌,而是在兩塊木板中間灌入泥漿,做成類似混凝土的東西,等乾燥凝固後再將木板移開,也就是所謂的「版築」。或者是用堆砌不用火燒,採自然晾乾方式所製的磚塊,為了補強,還夾雜了柳枝或葦束。<史記>中記載長城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甘肅省)長約「萬餘里」。始皇除了連接長城外,也將匈奴趕出河南之地,並在河南置四十四縣。這些措施皆是為了維持國家安全。
3、 廢分封、設郡縣
在全國統一後,秦始皇不知該用何種政府形式來進行統治,許多大臣建議採用分封方式,唯獨李斯認為:將國王的子弟親屬分封出去,傳到後世親戚關係就疏遠了,最後戰爭不斷發生。對始皇的兒子們和大功臣,可以立為「封君」,用國家徵收的賦稅重賞他們,這樣使天下無二心,這才是鞏固統治的好方法,於是秦始皇便採用李斯的建議,廢分封。
郡縣制在我國春秋時就有了萌芽,戰國時代的各國已普遍建立了郡縣,管理新獲得的地區。秦朝在商鞅變法時,就曾把全國劃分為三十一縣。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以後,便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每郡之下設若干縣,之後又不斷增設,據統計共有四十六郡。所以,郡縣制的建立,是春秋戰國數百年軍事政治鬥爭的產物。
4、 修馳道、鑿靈渠
為了有效地控制遼闊的國土,秦始皇在統一的第二年開工修築名為「馳道」的戰略大路,從咸陽東北到燕齊(今河北省山東一帶),東南到吳楚(今江蘇湖北一帶)。這種大路據說有六十九米寬,道路兩旁每月三丈種一棵青松,路基也很厚實,其有利於防止兵力分散或外重內輕本末倒置的兩種弊病,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很有戰略意義。
為了保證經營嶺南的大軍和戍卒的後勤供應糧道,秦始皇命令監祿轉運糧食。監祿經過精心查勘規劃,在長江和珠江水系的關鍵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頭分水嶺上,修建了著名的興安靈渠。把華南和華中連接起來,一直到現在仍然能在灌溉和發電方面發揮效益,真是水利史上的一大傑作。
5、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的一次宴會,有一位「博士」又挑起郡縣與分封老問題的爭論,要求秦始皇恢復傳統的分封制,始皇命令群臣議論,而李斯認為像這樣下去不加禁止,皇帝權威就會下降,民間的反對派就要形成,應當禁止才好。於是提出了「焚書坑儒」,而秦始皇也批准照辦,使許多秦以前的始書燒燬無法流傳下來,還有許多知識份子被殺害,造成中國的損失。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5: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07000010KK103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