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正命是「洋涇濱語」,源起於19世紀初上海租界及廣東口岸華洋雜處時,不諳熟外語的中國人以自己的方言音譯外語口語以方便通商的一種具時代特色、靈活而有趣的混合語言。
例:殖民初期的香港本地人,學習英語的課本,有些是很有系統地「耶時」yes、「撈」no、「古特摩令」good morning,正正經經地教「洋涇濱英語」。 (最近在港大圖書館看到一本早年出版的英語課本,教初級英語,教學生到文具店買英文書臨摹練習簿copybook,佢叫大家記住向文具店店員講「給披卜」,好經典!)
洋涇濱的英語在香港可以稱之為(Chinglish=chinese+enlish),在中國也稱為皮欽語,為英文(pidgin)的國語音譯。在這裡要強調,本人所指的洋涇濱語的源起時間和地點,主要是狹義地針對「洋涇濱」這名稱而解釋文,洋涇濱是十九世紀初上海租界的一條河,詳情請閱維基的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8B%E6%B3%BE%E6%B5%9C
若廣義來論 Pidgin language,它文法構造簡單,字彙混雜,可以包含華語、 葡語、馬來語等其他弱勢地區的母語或方言。個人認為,日語的漢字發音,以至近代通用的片語模式,無非是為迅速借用和吸收外來語概念的更有系統的「洋涇濱」類語言,它沒有像我們中國人早期的方法,妄顧文法、成句音譯那麼死板。
回到現代,我們香港人還有剩餘的「洋涇濱」,例如免翁牛柳=
Filet Mignon 、士多=Store、巴士=Bus。
還有新的洋涇濱現象,但另有功用,例如我們打sms時、打開中文為了免得再轉英文,於是可能會用「撈」來代表no。或者為了朋友間對話不要太生硬、諧趣化一點,所以會說「艾粒腰」
圖片參考:
http://hk.yimg.com/i/icon/16/9.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