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2.因陀羅(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電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由於它是雷電之神可以雷電作為武器,但其真正武器為金剛,是梵文Vajra的意譯。漢文近似音譯「?日羅」或「伐折羅」。金剛是古印度的一種礦石,堅硬無比。佛教運用Vajra來形容教法的堅固和能夠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壞。
3.印度教(Hinduism)一詞,是19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多種名字來稱呼自己的宗教,如「永恆的法」、「吠陀信仰」、「毗濕奴信仰」、「濕婆信仰」等。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8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4.吠陀經(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分別是: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四韋達」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阿闥婆吠陀》則最晚集結完成。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被稱為吠陀梵語
薄伽梵歌(字面意思是「被神保佑者(Krishna)的歌」),學術界認為它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是印度教的重要經典,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一部分(位於Bhisma-Parva章節的23–40),也簡稱為Gita。它是唯一一本記錄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論的經典。也有人譯為「博伽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