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介紹

2007-11-07 2:30 am
地球的介紹,要多d野架,唔該呀

回答 (2)

2007-11-07 4:25 pm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科學家估計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5億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環中交叉十字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

地核



地球內部構造剖面圖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約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地核處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約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屬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參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組成(占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矽。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麼在地球是稀少的,要麼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參見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登堡界面以內,地核又以利曼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一個半徑約1250km的核心,即G層,以及一個在核心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約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與地幔的過渡層。

一般的,人們認為地球核心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核心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核心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和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通過發電機理論(參見科里奧利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核心因為溫度過高以至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磁場(參見居裡點)。但核心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核心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的快一點,一年大約相差2°。


地幔
從地核外圍約2900公里深處的古登堡面一直延伸到約33公里深處莫霍界面的區域被稱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決於所處之處的壓力。隨著進入地幔的深入的增加,受到的壓強也逐漸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被認為是固態的,上地幔人們則一般認為是由塑性物質所構成。上地幔區域物質的粘滯度在1021至1024Pa·s之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2],所以上地幔才有可能緩慢地流動。

地球核心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幔卻是固態或塑性的,其原因在於不同地層物質的熔點,以及隨著深度增加的溫度和壓強。在地表溫度足夠低,主要成分鎳鐵合 金和矽岩呈固態。地幔上層的矽岩基本是固態的,局部有熔化的,但總的說來由於溫度高且壓強較小,粘滯度相對較低。而地幔下層由於巨大的壓強,粘滯度要比上層的大得多。金屬質的鎳鐵外核因為合金熔點低,儘管壓強巨大,還是呈液態。最終,極大的壓強使得核心呈固態。


地殼
地殼指的是從地面至平均深度約33km深處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區域。薄的洋底殼是由高密的鎂矽酸鐵岩(鎂鐵礦)構成。矽酸鎂鐵岩是組成大洋盆地的基礎材料。比較厚的陸殼是由密度較小的鋁矽酸鉀鈉岩(長英礦物)所構成。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呈現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個使地震波傳播速率發生改變層稱做莫霍洛維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線面,一般認為,產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為上部構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長石而下部沒有長石存在。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地殼與地幔間存在化學改變-大洋殼深處部分觀察到超鹼性積累和無磁場的斜方輝橄岩的差別以及大洋殼擠壓陸殼產生的蛇綠岩之間的差別。結構

另參見:地球內部重力分佈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矽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涌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1]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34.6 %
氧:29.5 %
矽:15.2 %
鎂:12.7 %
鎳:2.4 %
硫:1.9 %
鈦:0.05 %
其他元素:3.65%
地球自轉


地球自轉示意動畫
主條目:地球自轉
地球沿著貫串北極至南極的一條軸自西向東旋轉一周(1個恆星日)需要花時23小時56分4.09秒。這就是為什麼在地球上主要天體(大氣中的流星和低軌道衛星除外)一日內向西的視運動是15°/小時(即15'/分鐘)-即2分鐘一個太陽或月亮的視直徑的大小。

在慣性參考坐標系中,地軸運動還包括一個緩慢的歲差運動。這個運動的大周期大約是25800年一個循環,每一次小的章動周期是18.6年。對處於參考坐標系中的地球、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微小吸引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並形成類橢圓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轉也是有輕微的擾動的。這稱為極運動。極運動是準周期性的,所謂的準周期包括一個一年的晃動周期和一個被稱為錢德勒擺動的14個月周期。自轉速度也會相應改變。這個現象被稱為日長改變。
2007-11-07 2:37 am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大部分的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0: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06000051KK025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