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歷次對外戰爭都以失敗告終,當中最主要原因是甚麼?

2007-11-06 5:52 am
晚清歷次對外戰爭都以失敗告終,當中最主要原因是甚麼?
如題

回答 (4)

2007-11-06 7:22 am
✔ 最佳答案
因為清廷不暗國際事務
2007-11-07 5:52 am
[ 晚清歷次對外戰爭失敗的原因 ]

主因當然是滿清政府無能腐敗所致 。可細分為以下五點 :

1 ] 滿清皇室衹圖自家安逸 ,懶理民間疾苦 。短視無知 ,無視
西方各國知識及科技快速發展 。仍以天朝大國心態故步自封 ,
抗拒吸取新知識並錯失自我發展機會 。
例如維新變法的出現和失敗 。

2 ] 清朝皇帝無力控制朝政 ,致朝綱敗壞 ,貪瀆成風 。眾官欺
上瞞下 ,衹求私利 ,弄至民不聊生 ,國力空虛 。
例如甲午海戰中國軍艦上庫存炮彈竟是用泥沙充填 ,不是火藥 。

3 ] 軍隊久享太平 ,將士疏於操練 ,裝備落後 ,遇敵畏戰怕死 ,
並無保家衛國的決心 。
例如鴉片戰爭初期 ,因廣東福建兩地積極備戰 。英軍進攻無法得
逞 ,後轉攻浙江則未遇強烈抵抗 ,長驅直入 。

4 ] 因為無知 ,故過分迷信西方船堅炮利 ,不能戰勝 。不去研究
破敵方法 ,反去倚靠求神靈護體的義和團 。故甫遇西方先進武器
立即潰敗 ,惟有投降乞和一途 。
例如英法聯軍以區區二千之數 ,擊敗僧格林沁的四萬清軍 。

5 ] 朝中大臣把持朝政 ,為個人權位或利益無心抗敵 ,一力議和 。
排擠要求強國拒敵的聲音 ,戰勝外敵者反要罷官受黜 ,故將士無
心禦敵 。
例如林則徐 。

總結當時情勢統治者治國無能 ,民心背向 ,科技發展落後 。將士
無鬥志 ,上下不齊心 ,內憂外患 。如何可以戰勝剛完成工業革命
,國力如日中天的西方列強 ?
參考: 易高 小小愚見 ,請賜教 !
2007-11-06 11:56 pm
我認為晚清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最主要原因是由於清人始終未能放低自身身分,例如第一次鴉片戰爭,,由於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壞思想,自己乃天朝上國,外邦則全皆是蠻夷之地,故此其實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單單就禮儀問題,來使應否跪下面聖都已引起多次紛爭;另外中國人故步自封,同樣由於天朝之思想,自以為物產豐盈,與外國交易只是對外邦的恩賜,故此未能接收到外國的資訊,西方的英國於十九世紀初已開始工業革命,已不再是蠻荒之地,故外國已脫胎換骨而中國仍懵然不知;最後,由於統治者乃是一群守舊之人,如:慈禧太后、榮祿等人,始終階級觀念與守舊思想過份牢固,即使在太平天國亂事平定後,由於漢人乃平亂功臣,但在獎勵過程中仍然對漢人諸多制肘,只在最後慈禧太后亦舉行改革運動,但當中仍然將所有權力收歸自己所管制,令所有臣民對其失望,紛紛轉投孫中山之革命陣營,造成清代覆亡,故我認為晚清對外戰爭失敗,主要由於其思想觀念問題。
參考: me
2007-11-06 10:17 am
晚清
圖片參考:http://baike.baidu.com/pic/3/11898077071334073_small.jpg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 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 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 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帝即位,在同年一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年定都南京,颁 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数次北伐与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军的石达开部主力出走,大大 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极力支撑,但清政府经过几年的剿乱战争,天国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国藩所部湘 军攻陷,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在太平天国期间,英、法等国于1856年至1860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开始阶段,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直逼北京,清咸丰 帝不得已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并纵火烧毁了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著名园林。后,中国被迫与各侵略国签订了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咸丰帝在战争结束后病逝于避暑山庄。咸丰帝死后,皇太子载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协助下处死肃顺等辅政大臣,开始了 中国历史上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统治,史称“辛酉政变”。清朝在同治和其后的光绪二帝在位的时候,大权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帘听政期间,中国 先后与法、日等国交战,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军款,也使刚刚开始的洋务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有感于中国的落后现状,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宣布改制,以求福民强国。但这次变法 只持续一百零三天,最后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国外而告终,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北方爆 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再次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之后,中 国与八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同意进一步开放商埠,割地赔款,并协助消灭义和团。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衰落,一些爱国的进步人士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其中,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国父孙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 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革命历程。1905年,孙先生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的前身。

1911年,武昌发生起义,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迅速解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

1.时间:1861年

2.主管大臣:奕䜣。

3.奕䜣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

(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

1.背景:

(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䜣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

(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䜣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䜣为议政王。

3.影响:

(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

1.原因:

(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出现的历史条件

(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政见分歧,洋务派出现。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集团形成,成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3)总理衙门的建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4)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点

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上,二者完全一致,并且联合在一起反对维新变法运动。

3.洋务运动的阶段性及主要内容

前后共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及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原因共有四个方面: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②顽固派的破坏;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收錄日期: 2021-04-27 12:51: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05000051KK098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