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的演變及由來

2007-11-04 3:59 am
最好有圖片and網址

回答 (2)

2007-11-04 4:26 am
✔ 最佳答案
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就想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去記錄事情,這些方法包括 : 結繩記事、刻畫符號、畫圖畫等等。其中「結繩記事」可以說是文字的近親,這種實物記事方式雖然只可以作簡單的記錄,但是它對文字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在上古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就透過觀察事物百態的外形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被廣泛流傳,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倉頡已成為了中國文字的一個象徵。

不過,文字又是否由倉頡一個人獨自創出來的呢?雖然有文獻支持「倉頡造字」的傳說,歷史學家亦相信中國文字是不可能單單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經過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改進逐漸積累而成的。

除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外,歷史學家還發現了不少有關「文字的出現」的歷史文物。從有關的歷史文物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運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事情,這種文字稱為「圖畫文字」。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筆法、喜好和心情都不一樣,所以,這種圖畫文字就顯得非常不便。後來,圖畫文字不斷地演變,由圖畫演變為條式的筆畫,最後成為了「象形文字」。

對於「文字的出現」這個話題,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都認定了「象形文字」就是中國文字的基礎。
自開創文字之後,種類十分多,由於國家不斷分裂和結合,以致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字,文字也不斷地轉變,終於文字於大秦統一之後,便得以統一,可說是文字發展的一大進步,當時有七個不同的國家,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自然也有七種不同的文字,秦始皇便為全國統一文字,命李斯制定一種筆畫簡便的規範文字─小篆,並領令全國使用,人民都樂於使用,這是因為文字未統一以前,文字的種類太多,使到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經商的人,打擊就更加大了,統一後這麼方便,可樂而不為?後來,獄吏程邈又創造了更為簡化的「隸書」,使書寫更方便。這便為以後文字的發展打好了基礎,使貴國文字得以宏揚天下。

2007-11-03 20:26:43 補充:
http://hk.geocities.com/plkchp/e.htm 會有更多的資料...記住....甲骨文 金文 篆書隸書楷書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行書。草書
2007-11-04 4:30 am
歷史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非表音文字,不能 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編輯] 上古漢語 主條目: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紀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統一天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規範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重構上古漢語的工作開始於清朝的語言學家。西方的古漢語先鋒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他主要研究漢字的形式和詩經的韻律。

[編輯] 中古漢語 主條目: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編輯] 近代漢語 主條目: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編輯] 現代漢語 主條目:現代標準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語。

[編輯] 漢語語法 主條目:漢語語法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不同於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辭彙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複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
漢語存在用於表達時間的副詞(「昨天」、「以後」)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動作狀態的助詞。助詞也用來表達問句;問句的語序與陳述句的語序相同(主—謂— 賓結構),只使用末尾的語氣助詞,例如在普通話中的「嗎」,來表達疑問語氣。名詞的複數形式只在代詞及多音節(指人)名詞中出現。
因為沒有曲折變化,漢語與歐洲語言,如羅曼語族語言相比,語法看似簡單。然而,漢語語法中由詞序、助詞等所構成的句法複雜程度卻又大大地超過了以拉丁語為例的曲折性語言。
例如,漢語中存在「體」用於表達不同的時間發生的動作及其狀態(目前這種看法存在分歧)。如「了」或「過」常用於表示已經發生的動作,但二者存在差 別:第一個是與目前發生的事相關的,例如「我去了書店」,另一個卻只意味著一種經歷,並不與目前相關,例如「我去過書店」。漢語還有一套複雜的系統用於區 分方向、可能以及動作是否成功,例如「走」及「走上來」、「打」及「打碎」、「看」及「看不懂」、「找」及「找到」。最後,漢語的名詞與數詞連接時通常要 求有量詞。因此必須說「兩頭牛」而不是「兩牛」。其中的「頭」是一個量詞。在漢語中有大量的量詞,而且每一個都對應一定的名詞使用。
過去認為漢語方言間的語法區別不大,通過近二十年的工作,這個結論受到了挑戰[來源請求]。事實上,在文言語法上,各地方言基本無區別。在使用白話文之後,如果依照「普通話」,「國語」和華語所規定的以「北方白話文為語法規範」而書寫,各地方言語法也是高度統一的。但是如果嚴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話文」(即口語)來書寫的話,將導致相互難以溝通。
目前,將本地方言白話文(口語),而非北方方言白話文作為普遍書寫習慣的地區是香港和澳門。粵語白話文在這兩個地區有半官方的書寫地位。絕大部分香港居民和澳門居民在非正式書寫時,會使用粵語白話文,相當多媒體也會使用粵語白話文進行發行。


收錄日期: 2021-04-29 13:55: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03000051KK038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