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管,又稱黑管、或豎笛,是木管樂器的一種,通常用非洲黑檀木製造,由木料、塑膠(通常為ABS)或金屬製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空心,管身是可裝拆的喇叭口,管體成圓筒形,下端為開放的喇叭口。在吹口處固定一個簧片,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的空間吹氣時,並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薄薄的簧片尖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因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單簧管是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納(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尚有藏書)。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絃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
常見的單簧管為降B調(Bb)和A調,但實際上,單簧管家族有約十種不同音高和調性的管(由最低音始):
1.Octocontrabass (BBBb調)
2.Octocontralto (EEEb調)
3.Contrabass特低音 (BBb調)
4.Contralto (EEb調)
5.Bass 低音 (BBb/AA調)
6.Alto 中音 (Eb調)
7.Basset Horn 巴塞管 (F/G調)
8.Soprano 高音 (A/Bb調)
9.Sopranino 超高音 (Ab/Eb/D/C調)
單簧管被譽為是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它的音域十分寬廣,差不多4個八度;各個音區都有獨特的音色。低音區深沉,中音區渾厚,高音區明亮。適合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性格,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1/Clarinets_german.jpg/200px-Clarinets_german.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兩支德式(埃勒式)單簧管,左為降B調,右為A調(拆下了吹口)
http://www.twcps.edu.hk/student_project/student2000c/new_page_5.htm
圖片參考:
http://nt3.ftm.ks.edu.tw/h9706/14/z.gif
歷史
單黃管不像長笛起源於渺茫的過去,它有確鑿的發明者-紐倫堡的丹納。丹納
在1700年左右發明了一件單簧的木管樂器,起初以上唇吹奏,現在簧片則放在下唇
上。單簧管有三個不同聲區。最低的聲區具有戲劇性,有時給人不祥之感。中間的
響亮音溫暖而有延展性。最高的聲區則刺耳。莫札特和布拉姆斯再未單簧管寫曲時
,都喜愛他那具有表現力的特質。莫札特的單簧管五重奏受現代單簧管演奏家的歡
迎,像是傑瓦德佩耶曾在BBC的電視節目中演奏此曲。
特色
單簧管的音色優美,明亮,表現力豐富,是管弦樂團,管樂隊和管樂重奏的組
成樂器。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抒情,寬廣的旋律,或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
單簧管又稱豎笛,由於管身通常以黑木製造,顏色黝黑,所以也俗稱黑管。它的
外型是一個圓筒狀的長管,底部稍微擴大成喇叭口,吹口夾了一個簧片,以口吹氣震
動發聲。這種樂器是由德國樂器製造商丹納(JohannDennerl655~1707?在十八世紀時將原
有的樂器沙魯摩(Chalumeau)改良而成。按鍵系統則是採用十九世紀初貝姆改良的長笛
按鍵系統。以按鍵改變音高。
豎笛音域寬廣,音色變化很大,音量可由強烈的咆哮,銳減至輕柔的低語,加上
它可以演奏快速音階,琶音,跳躍音,斷奏,或圓滑的旋律等,表現力卓越,因此常
在交響樂改編的管樂曲中演奏原先小提琴的旋律,也是極為理想的獨奏樂器。
樂團中最常用到的豎笛為降B調豎笛,其他還有A調豎笛,低音豎笛等,種類繁多
到可以組成一個合奏團,而且以上每種豎笛演奏指法都相同。
寫給豎笛最有名的曲子要屬莫札特所寫,旋律優美的豎笛協奏曲,與豎笛五重
奏。
單簧管ㄉ發聲原理
圖片參考:
http://nt3.ftm.ks.edu.tw/h9706/14/clairnet1.gif
單簧管管身上的孔有些是由金屬鍵覆蓋的,有些則是無遮蓋的,須由演奏者於吹奏時按住。演奏者吹氣入吹口時,單薄的簧片會振動,因而發出聲音。簧片緊靠在吹奏者的下唇,上牙床則咬住吹口。
擷取自
http://www.chihlee.edu.tw/org/org35/instrument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