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卡拉OK的發展歷史
卡拉OK日文原意是"無人伴奏樂隊",60年代是井上大佑先生年輕時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擔任沙龍樂隊鼓手的年代,發明的伴唱聲軌和可攜式麥克風。不到三年,卡拉OK開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紛紛剽竊井上的創意,推出自己的機型。等有人建議他申請專利時,已經為時太遲。井上承認:"我從沒想過申請專利。"
這個概念早在1971年井上發明8-Juke(八聲道點唱機)前就已存在,而8-Juke是一個紅、白顏色的木箱,裝配了麥克風、放大器和八音軌的卡帶播放機,儀表板則以英文標示,以便看起來"時髦"些。井上以這部原型卡拉OK作為無歌手樂隊的鼓音伴奏,在沙龍中接受想唱歌的顧客點歌時播放。後來他又想到,可以借機器來達到伴奏的功能。
井上說:"我是樂隊裏最差的一個,我完全沒有音樂技術可言,所以他們讓我擔任樂隊經理。我想,為什麽不用機器來代替我們所做的?"
在他的鼓吹下,六位樂隊成員組成一家叫作"新月"的公司,生產了11部8-Juke伴唱機,並出租給當地的酒吧,讓想唱歌的人花100日圓(0.83美元)藉電視機大小的唱機點播放一首伴奏。這個價錢在當時相當高,但自得其樂的消費者很肯花這種錢。
井上說:"沒有卡拉OK,幾乎不可能像專業歌手那樣在完整的背景樂隊伴奏下唱歌。在以前,那是夢想。"
30年後,卡拉OK已成為世界性的家庭用語。"
新月公司與大企業奮戰到1987年,不斷推出更新、性能更好的卡拉OK伴唱機,然而激光唱片技術誕生後,他終於宣布放棄。
井上大佑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與甘地和毛澤東相提並論。他說,他不後悔損失專利權,而即使專利權讓他在1980年代大發利市,他也很可能過度擴張到其它投資,使他在日本經濟衰退後留下大筆債務。
井上說:"我從未買過土地、股票、高爾夫俱樂部會員證,什麽都沒有。除了參加葬禮外,我從不穿西裝、打領帶。"
二、卡拉OK歌舞廳的產生
在六十年代的舞會上,有傳統的樂隊為人們伴舞。在這一時期已出現了歌手用歌聲為人們伴舞的形式。這就是第一次伴奏音樂與歌聲分離成為兩個獨立部分。
六十年代末期,盒式錄音機問世以後,左(L)右(R)立體聲磁帶可錄制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人們可以用這種磁帶學習流行歌曲的演唱。當人們學會唱這首歌以後,人們就會關掉人聲這路通道,而通過話筒親自演唱這首歌曲。這種娛樂活動首先在日本流行起來,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遊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響樂的縮寫。所以說KARAOKE遊戲是日本人發明的。
這種KARAOKE遊戲在日本迅速流行起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風波。在一些酒吧、咖啡廳、歌舞廳,老板就辭掉了原來的樂隊,而采用一套音響設備。這樣就受到大批電聲樂隊的不滿,他們向娛樂圈和KARAOKE生產廠家提出抗議。但是在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日本,這些都是無濟於事的。這些樂隊只好轉業到廣告業和電視劇制作業中去了。
七十年代初期,錄像機出現以後,用圖像畫面來解釋歌曲的意境,形成了聽覺視覺並舉的綜合藝術系統,並且有字幕的提示(利用歌詞鑲邊、變色的方法)。
七十年代末期,激光影碟機問世以後,這種設備都是數字電路,所以它的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要比錄音機和錄像機有很大的提高。
影碟機和影碟的特點是頻率響應寬,噪聲低,失真度小,使音頻和視頻都達到了專業級的水準。
another 解釋:Karaok是個日英文的雜名,Kara是日文"空"的意思,OK是英文"無人伴奏樂隊"的縮寫,中國人拿來這來品加以肯定,變成"卡拉OK",引伸為麽樣都永遠OK。OK則永遠是好的。 它是80年代在日本首先出現的一種娛樂方式。要知道,中國人下班後就往家鉆,否則老婆拿皮鞭等著,而日本、韓國的老婆是拿著皮鞭往外趕男子,那麽早回家代表著這個男子沒有一點交際能力,沒有應酬就意味著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如何給家裏掙錢。如在日本、韓國的打工男人下班後,一群一群地全去了小酒館,並且總是在這家喝兩盅馬上又換另一家,一直要熬到後半夜,到家了就拿腳踢門,讓鄰居們都知道他剛回來,在外面有多麽地忙。回到家裏,一系列完畢後,也到了淩晨2、3點鐘了,早上又要上班,所以在途中他們就以睡覺為主,別遇到美女,否則就假裝睡著了往她身上靠。 為了提高夜生活的檔次,延長夜生活的時間,增加夜生活的內容,卡拉OK就悄然而生。日本廠家如先鋒PIONEER等應需求,生產出來了LD碟機,唱片公司出品有自娛自樂功能的LD片,通過一些專門的營業場所,配以美酒和美女,一切就開始OK。這種時尚的風氣的逐漸地向韓國、臺灣、香港和大陸等處蔓延。大陸的文化生活在以前本來是很單調的了,可有了這些系統後算給了人一種文明、高雅、抒放、聚會、交友等等的公共場所,肯定不是紅燈區,只能是黃得接近於粉紅色。 現在,兩岸越來越和平,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全是中國人,而臺灣更文明,量販式就油然而生。首先,在上海起步,上海有50-60萬臺灣人,這些人妻離子散的到大陸來,晚上幹什麽?在臺灣幹什麽,在大陸就幹什麽嘍,所以,量販式首先是為他們服務的。
三、卡拉OK在各國的風格
日本:Karaoke的發源地在日本。Karaoke在日本很流行,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這種遊戲。
臺灣:臺灣是最早引進karaoke的地區之一,從80年代起,Karaoke就已在酒吧出現,遍布臺灣各大中、小城市。
香港:多樣化。目前香港有800余家Karaoke歌舞廳。一些大型歌舞廳有小型舞臺、舞池,可以供搖滾樂隊演出,例如黑天鵝夜總會和宵夜中心等。同時,這些歌舞廳還可以放映大屏幕歌舞片,大享們還常常聘請影視明星同臺娛樂演出,形成了多樣化的歌舞廳格局。
泰國:女性化。在泰國,飯店接酒吧,Karaoke歌舞廳一家接一家是泰國旅遊點的獨特景象,店內處處有笑容可掬的泰國女子服務。
菲律賓:日本化。近年來,菲律賓Karaoke酒吧猛增,服務員多以日本語待客,表現出地道的日本風味。
新加坡:家庭化。新加坡人不願當眾引吭高歌,故家庭Karaoke日益興旺,他們可以采用Karaoke設備在家中盡情地歡唱。
印尼:鄉俗化。一般Karaoke酒吧均為印尼歌曲,屏幕上打出的也是印尼文,甚至於伴舞也均為印居傳統舞蹈。
馬來西亞:普及化。在馬來西亞,Karaoke不僅在飯店、酒吧流行,而且在美容院、發廊及商店等場所滲透,到處都可見Karaoke娛樂的影子。
韓國:國有化。在韓國,由於一些Karaoke酒吧兼營色情,使韓國人對Karaoke產生抵觸心理。韓國政府曾限制進口Karaoke器材,海關也禁止進口日本語歌曲及磁帶。韓國人演唱的歌曲大都是韓國本國語歌曲。
中國:各省會大都市中的歌舞廳、Karaoke廳都在千家以上,目前正在向中、小城市和鄉鎮發展,其規模構成世界最龐大的Karaoke市場。
「卡拉OK」是很多人喜歡的一種比較新的娛樂方式,也比較流行。一看到飯店舞廳上的「卡拉OK」或「OK助興」字樣,大家都明白是什麽意思。顯然,漢語中所說的「卡拉OK」來自英語詞karaoke。但是,這個英語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詞比較新,只有少數幾部詞典收錄。
詞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Tenth Edition (1993出版)說,karaoke一詞從1982年開始在美國報刊上頻繁出現。它的解釋是:
a device that plays instrumental accompaniments for a selection of songs to which the user sings along and that records the user's singing with the music. (一種播放一些歌曲樂器伴奏的裝置,用戶可以隨之演唱,並可以把演唱和音樂同時錄下。)
詞典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93) 的解釋是:
an act of singing along to a music video, esp. one from which the original vocals have been electronically eliminated. (一種隨音樂錄影帶演唱的活動,特別是原唱被電子方法消除的錄影帶。)
兩本詞典的解釋內容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前者從「卡拉OK」的設備入手,後者則是以唱歌為中心 。
詞典說karaoke源於日語的kara(empty)+oke(orchestra);此話前一半正確,後一半不完全對。原因是我們的東鄰造詞之活躍無人能比;造「卡拉OK」時,前一半使用了「空」字的假名kara,後一半是把從orchestra變來的外來語"o-ke-su-to-ra"縮簡到只剩下開頭的兩個假名oke。難怪此字剛造成不久的時候,竟有熟諳日文而還不知卡拉OK字源的人認為這四個音節代表的是「空桶」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