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對偶,顧名思義,相對者必然是字數相等的單詞,或詞組,或詞句,甚或句組。
因此,一對並列的句子,其內主要的概念,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段,就可以稱之為對偶句(對偶是手段, 對偶句是成品
現可參考一些例子:
《周易》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解釋:"同"及"相"乃同字,"聲"及"氣"詞性相同,,"應"及"求"意思相近
《左傳》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解釋:"之"乃同字,"言"及"行"詞性相同,,"無"及"不"意思相同
《尚書》的“滿招損,謙受益。”
解釋:"滿"及"謙"詞性相同(形容詞),"招"及"受"詞性相同(動詞),"損"及"益"意思詞性相同(形容詞)
《商書》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孟子》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亦敬之。”
以上都是經典的對偶(也是對偶句)例子。這種修辭手段,廣見於先秦散文,漢代駢賦,魏晉詩文,唐詩宋詞,明清八股文及對聯。及至今天的白話文與日常用語,仍經常可以見其倩影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