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化學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科隆大學生物化學學院實驗室中的工作枱
科隆大學生物化學學院實驗室中的工作枱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和變化,研究物質之間的關係,以及當兩種物質相互影響而發生改變的時候能量產生的變化的科學。「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之意。現代所謂的化學是指由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學問。
化學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的組合,例如分子、晶體和金屬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經常看到的東西。現代化學指出,一種物質的性質是取決於它們在原子層面上的結構。化學和物理可說是現代自然科學中兩門最重要的學科。
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Central science),因為化學將科學的其他學科,例如材料科學、納米科技、生物化學等學科連上。化學的很多學門都與其他科學學科有相同的地方。
化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物質,可以是兩種物質互相影響,亦可以是物質與其他不是實體的東西,例如能量之間的影響。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
研究化學的學者稱為化學家。在化學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細小的物質組成,如電子,中子和質子。一堆原子結合以後可以成為各種其他物質,例如分子、離子或者結晶體。地球上一切的東西,生活中一切的物件和物質的特性都是受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所掌管。
鋼之所以那麼硬,是因為它們中的原子組成了一個很大的結晶,每粒原子都與鄰近的原子結合得很牢。木之所以能燃燒,因為它們與空氣中的氧只要超過某溫度就會發生反應,發光和發熱。水是液體,因為它們中的粒子的活動程度大於固體而少於氣體。人有視覺,因為眼中有些遇到光會變化的蛋白質,把訊息傳到腦中。
當代的化學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學門,通常每一位化學家只專精於其中一、兩個。在中學課程中的化學,化學家稱為「普通化學」(General Chemistry)。普通化學是化學的導論。普通化學課程提供初學者入門簡單的概念,相較於專業學門領域而言,並不甚深入和精確,但普通化學提供化學家直觀、圖像化的思維方式。即使是專業化學家,仍用這些簡單概念來解釋和思考一些複雜的知識。
化学主題 化學主題首頁
目錄
[隱藏]
* 1 名稱及來歷
* 2 歷史
o 2.1 人類早期對火的認識
o 2.2 煉金術
o 2.3 早期化學
o 2.4 近代化學
* 3 當代化學
* 4 基本概念
o 4.1 命名系統
o 4.2 原子
o 4.3 元素
o 4.4 化合物
o 4.5 分子
o 4.6 離子
o 4.7 化學品
o 4.8 化學鍵
o 4.9 分子間力
o 4.10 物理特性
o 4.11 化學反應
o 4.12 定律
* 5 學科分類
* 6 參看
* 7 註釋及參考資料
o 7.1 參考文獻
* 8 外部連結
[編輯] 名稱及來歷
「化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57年墨海書館出版的期刊《六合叢談》。偉烈亞力提及王韜在其日記中記載了從戴德生處聽聞的「化學」一詞。[1][2]
「化學」一詞被介紹到日本,取代了原來日語中的譯法「舍密」[3]。
英語中的「化學」(Chemistry)一字的語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由「鍊金術」(Alchemy)得名的。英語中「alchemy」一詞源於古法語的「alkemie」和阿拉伯語的「al-kimia」,意為「形態變化的學問」(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阿拉伯語中的「kimia」一字則是源自希臘語的。
亦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英語中的「Chemistry」一字源自埃及語中的「kēme」一字,意思是「土」(earth)。
[編輯] 歷史
門得列夫像
門得列夫像
[編輯] 人類早期對火的認識
最早的化學要算是人類對火的研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火可以將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物體,所以成為了當時人最有興趣研究的現象。如果沒有火,人類不會發現到鐵和玻璃的製造方法。
[編輯] 煉金術
主條目:煉金術
當人發現了金這一種貴重的金屬之後,很多人去研究怎樣把其他物質變成金。公元前300年到1500年,煉金術士的主要興趣是期望將一些便宜的金屬轉化成黃金,也因此累積了金屬的提取和處理有關的觀察和技術。跟著的一百年煉金術士主要的工作是製造藥物,中國當時亦有所謂煉丹術。2000年前,人類己廣泛使用金,銀,汞(即水銀),銅,鐵和青銅。當時的人類文明,對於陶瓷、染色、釀造、造紙、火藥等在工藝方面已有一定成就,在技術經驗上,對物質變化的理解已有一定觀察和文獻累積。部分科學史學者認為,煉金術可能對後來的化學的雛形和近代化學的形成、發展有一定影響。
然而,無論是煉金術或煉丹術,其目的、理論架構和思想,仍離真正的科學相距甚遠。
[編輯] 早期化學
早期的化學家收集了很多不同物質的資料。但是化學到了16世紀仍然發展的很慢。在17世紀期間出現了好幾位著名的化學家,其中之一是羅伯特·波義耳,他被尊崇為「化學之父」。在這之後,很多新發現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到了1850年,化學己與現在所熟知的甚為相似。1773年,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接著一些化學家相繼發現了各種化學元素,為後來門得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建立的元素週期表奠定了基礎。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立,確認了化學對人類的貢獻。
主條目:元素
一種元素即是所有原子核內有一樣多的質子的原子的統稱,例如氫這種元素中所有原子都是只有一粒質子。這個概念換過來說亦可:所有原子核中有六粒質子的原子都是碳,所有原子核中有九十二粒質子的都是鈾。元素亦有另一定義,就是所有不可以用化學方法分解的物質都是元素。
在這麼多種列舉元素的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莫過於元素週期表。週期表根據原子序數來排列原子,而原子序數就是一粒原子中質子的數量。因為這個奇怪的排列,排在一起的元素,無論是同一個直行、同一個橫行還是純粹在附近,都有一些大致上固定的關係。
同一種元素可能有很多個不同的同位素。它們除了重量有些分別,或者有的因為太多、太少中子而導致原子核不穏定之外其他東西大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