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鄭板橋的一生.........

2007-11-01 6:48 am
詳細d..唔該

回答 (2)

2007-11-01 8:45 am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 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 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 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相傳鄭板橋在乾隆年間奉調在濰縣上任知縣,在這期間他為官清廉,興利除弊,取得百姓的愛載,但是最後因收繳了當地豪紳的罰款,而遭到了陷害,而至罷官。那 板橋在濰縣期間也題過幾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令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這一匾額,根據民間傳說,有一年板橋聽了人民說城東南有一座雲峰山,山上有很多 歷代的石刻,那板橋專程的來到雲峰山去看一塊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鄭莊公碑」,由於天色漸暗來不及下山,於是不得已借宿了山間的一座小茅屋,這茅屋的主 人,是一位儒雅的老人,自命是糊塗的老人,言談之間,出語不俗,板橋環視室內,見室內的陳設中最突出的是一件碩大的硯台,足有一方桌面的大小,石質細膩, 雕刻精美,真是世間罕見之物,令板橋大開眼界。
於是老人請板橋題字,以便鐫刻在硯背之上,板橋欣然慨允了,他細思老人必有來歷,便提了「難得糊塗」四個字,並蓋上一方新刻的:「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之印章。
因硯石過大,還有不少的空隙,板橋便請老人作一跋語,老人也很興至,便提了「得美石難、得頑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也用一方印:「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板 橋一見大吃一驚,心中已知這位老人必不是等閒之人,從印上看應該是一位退隱的官員,細談之後,方知原因,於是板橋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當下見硯台尚還有 空隙,便再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已。
「難得糊塗」深刻道出了板橋內心中對當時政治的複雜,官場的昏暗,心中充滿的無奈與感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16: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31000051KK043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