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
副送:
部首是將漢字裡共通可見的相同偏旁,拿來作為分類漢字的基準。所有漢字勢必分類在某個部首中。部首的概念由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於公元100年(永元12年)所著之《說文解字》所創,從此字書一般使用部首作為漢字的檢字方式。
第一部採用部首作為漢字分類的古籍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將小篆的漢字分類在540個部首裡,並將這些漢字的造字原理歸類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的原理加以說明,稱為六書。
《説文解字》的部首分類最大原則是部首必須對此漢字之結構有所意義,因此,「殺」與「放」等形聲字也被訂定成部首。另外,「一」到「十」的數字、「甲」到「癸」的天干、「子」到「亥 」的地支都被選擇作為部首。雖然部首排列法強調部首應與文字有所關聯,但又受到陰陽五行理念的影響,以「一」部開始,並以地支末尾的「亥」部結束,故作為分類方式,並不容易查詢到自己想要查的文字。
之後、許多字書模仿《說文解字》,以部首來分類漢字。如《玉篇》(542部首)、《類篇》(540部首)等,這些字書採用的字體已經是楷書,內容也不是解說文字的來源,而是說明字義為主。但使用的部首幾乎與《說文解字》相同,不易檢索的缺點仍在。
在中國,長時間由於為了容易檢字,相較於採用部首別的方式整理漢字,採用韻目排列漢字的字書更風行。這樣分類有助於填詩、檢字方便。例如宋代時也有人出版了改以韻目順序排列的說文解字。
接著,遼代的僧侶行均之《龍龕手鑑》(242部首)、金代的韓孝彥、韓道昭的《五音篇海》(444部首)等字書,開始嘗試調整部首數量,追求更高的檢字方便性。尤其《五音篇海》中,首度將同一部首內的漢字(部分)採用筆劃數排列。但這些字書的部首本身仍不是採用筆劃數排列。
[編輯] 1.2 現行214部首
現在通行之214部首,是明朝萬曆43年(1615年)時由梅膺祚所編纂之《字彙》創始的。《字彙》是第一本部首本身的排列與部首內的文字排列都採用筆劃數順序的劃時代字書。並大膽整併以往字書中經常可見之過少文字的部首,這本字典的誕生使部首檢字容易了許多。
在這裡稍為舉例《字彙》所整併之小部首。《説文解字》中的「男部」只有「男、甥、舅」3個字,而《字彙》大膽廢掉「男部」,將「男」歸到「力部」、「甥」歸到「生部」、「舅」歸到「臼部」裡。「甥」與「舅」都是形聲字,「生」「臼」是音符、「男」則是意符。形聲字以部首分類時,通則應該採用意符部分作為部首,就理論而言《說文解字》的「男」部才是合理的分類,但《字彙》捨棄了這種為了遵守原則而制定之只有3個字的部首,結果使得檢字更容易了。
於是,《說文解字》的部首是將漢字以意味加以分類的體系,而《字彙》的部首則更接近是為了檢索漢字的分類工具。但整體而言仍然帶有以意義分類漢字的精神。
之後《康熙字典》承襲《字彙》的214部首,《康熙字典》亦成為近代字典之標準。至今大部分字典所採用的部首多符合《康熙字典》的214部首。(但有些字典中,會有少數部首沒有任何常有字而遭刪除。故約210~214個部首。)
這214個部首,在同筆劃部首的排列順序,並沒有一定的原則。但如2畫的「人」「儿」「入」「八」部、3畫的「土」「士」部、「夂」「夊」部、4畫的「日」「曰」部等,外型相似的部首有排列在一起的傾向。另外,像4畫的「牙」「牛」「犬」部,意義類似的部首也就近排列。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8%E9%A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