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外族,,吐蕃

2007-10-30 3:21 am
關於唐朝的外族,,吐蕃
唐朝與外族吐蕃的關係???
吐蕃之前同現在發展???

回答 (3)

2007-10-30 10:39 pm
✔ 最佳答案
吐蕃( )」是藏族自稱「博巴」的唐代音譯,是先秦時期的氐羌與西藏土著民族混融的後代。漢晉之際,吐蕃已經形成蕃國。至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建立起了強大的吐蕃王國。其強盛時,曾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公元九世紀後,吐蕃王國瓦解,進入長期分裂的時期。元朝建立,吐蕃所分布的區域被納入元朝版圖,並逐漸以「藏」取代了「吐蕃」作為族稱。
約在六三零年,松贊干布繼承贊普王位。松贊干布銳意修好唐朝,大力吸收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他先後兩次派遣大臣赴唐朝請婚,迎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人藏時,唐王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並給以多種食物、飲料、寶器以及卡筮典籍30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能治404種疾病的醫方100種,醫療器械6種,醫學論著4種,還贈送了大批綢吊、衣物和農作物種子。這些典籍與技術的引進,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起了積極作用。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博學多才,她在拉薩大興土木,興建了熱莫欽(小昭寺),深受藏族人民的敬愛。藏族人民為了紀念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等許多寺廟和宮殿都供有公主的塑像,民間更流傳著許多有關藏漢友好和文成公主的動人故事和詩歌。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進造酒、碾磨、紙墨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人蕃代典表疏。終松贊干布之世,吐蕃與唐朝始終保持著極為友好的關係,雙方互敬互助,使節往來與年俱增。六四八年,唐使王玄策赴天竺被劫,逃亡吐蕃,松贊干布發兵協助,平息天竺戰亂。六四九年夏,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使入蕃告哀,松贊干布特派專使弔祭,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並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王",並為他刻石像,列於昭陵(太宗陵)。

松贊干布以後的百餘年裏,吐蕃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吐蕃與唐朝的友好關係繼續得到發展。

吐蕃王朝崩潰之後,西藏長期存在分裂內戰局面。九零七年唐滅,中原進入數十年的分裂局面。九六零年宋統一中國後,散居在甘、青、川、滇的藏族部落和地方割據勢力及衛、藏的局部地方政權,都先後與宋朝中央建立朝貢、聯盟和貿易關係。吐蕃部落首領確斯羅被宋封為甯遠大將軍,在西寧建立過地方政權。歷史上藏族與內地建立的茶馬互市,就是在宋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西藏著名的夏魯寺為宋時所建,其建築風格體現了藏漢結合的形式。這些說明,宋代時西藏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關係仍在繼續發展。
2007-11-08 9:51 pm
做票!
2007-11-01 9:08 am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 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 “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 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 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 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 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 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 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适应奴隶制社会的需要,制定法律及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创制文字,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入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统辖范围除青藏高原外,远达安西四镇(今新疆天山南路)及河西陇右(今甘肃省)等地。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

在吐蕃社会中,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其余的人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8世纪中叶以后,不仅属民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迭起,在奴隶主阶级内部,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力角逐也很激烈。王室和贵族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本教的斗争反映出来。

牟尼赞普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平均属民财富,以缓和阶级矛盾,毫无成效。9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其时,王朝政 务把持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又极力与唐朝和盟(公元823年所立 “唐蕃会盟碑”,一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至今在拉萨大昭寺前保存完好)(见彩图),以抑制贵族势力,最后遭到崇信本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 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

9世纪后半叶,在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吐蕃奴隶制社会全面瓦解。

唐朝的文成公主(见彩图)、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墀德祖赞联姻, 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与二公主嫁入吐蕃的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对吐蕃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吐蕃的畜产品及装 饰、游艺等,也传入中原地区。

松赞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王),奠定了吐蕃与唐朝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唐朝与吐蕃之间虽然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但双方交往密切,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是唐、蕃关系的主流。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元和明初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示:


达布聂赛(讵素若,6世纪后半期)   丨〔子〕

囊日论赞(论赞索,6世纪末叶)   丨〔子〕

松赞干布(弃宗弄赞,?~650)   丨〔子〕

芒松芒赞(乞黎拔布,650~676在位)   丨〔孙〕

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676~704在位)   丨〔子〕

墀德祖赞(弃隶蹜赞,704~755在位)   丨〔子〕

墀松德赞(娑悉笼腊赞,755~797在位)   丨〔子〕

牟尼赞普(足之煎,约797~798在位)   丨〔弟〕

墀德松赞(约798~815在位)   丨〔子〕

墀祖德赞(可黎可足,约815~838在位)   丨〔兄〕

达玛(达磨,约838~842在位)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15: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9000051KK030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