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Information.png
眼鏡蛇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5/Indian_cobra.jpg/250px-Indian_cobra.jpg
印度眼鏡蛇(Naja naja)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蛇亞目 Serpentes
科:
眼鏡蛇科 Elapidae
屬:
眼鏡蛇屬 Naja
種
見下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下蛇類的總稱,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
外觀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摺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capelo」或者「膨頸蛇」,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貓鼬和一些猛禽。
分類(此分類有待補充)
最常見的眼鏡蛇為印度眼鏡蛇(Indian cobra,Spectacled cobra Naja naja),產於印度次大部,常常被用於印度蛇藝。產於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黑眼睛蛇為其一個亞種。
另一個常見品種是單眼鏡蛇(Monocled cobra, Naja kaouthia),分佈在亞洲。
除了牙咬之外,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里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眼睛王蛇是食蛇的,其食物幾乎完全為其他蛇類,包括毒蛇。偶爾捕食小型齧齒動物和鳥類。僅在被激怒或生存受到威脅時攻擊人類。被其咬傷不經醫治的話人可在半小時之內死亡。眼睛王蛇可達5.2米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毒液
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被眼鏡蛇咬傷是致命的,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早期癥狀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編輯] 中華眼鏡蛇
中華眼鏡蛇(白肚眼鏡蛇),學名Naja atra,英文名Chinese cobra,眼鏡蛇科,分佈於中國南部、台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屬大型蛇類,由於常呈眼鏡狀,故被稱做為眼鏡蛇,主要棲息於山區、農墾地,在白天活動,但遇到天氣較為悶熱的時候,會改在黃昏活動,容易被激怒,攻擊性很強,其毒性能致人於死地。眼鏡蛇在每年的5月交配,夏天時產卵,卵需1至2個月的孵化時間,剛出生的小蛇約有20公分,最大可長至約2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