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的土地利用(20分)

2007-10-30 2:34 am
如題!(關於香港的土地利用)

回答 (2)

2007-10-30 2:41 am
✔ 最佳答案
土地利用

香港市區衛星圖像作為一個面積僅約為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對香港來說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挑戰。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個方向發展:沿著山坡發展、向周邊平地發展、填海。向陡斜的山坡發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線曲折而多淺灣,因此通過填充這些海灣來拓展土地是頗為便利的做法。根據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計,1982年香港開山費用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後售賣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見填海的吸引力[47]。

香港開埠早期,城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的中西部,成為維多利亞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則沿著太平山向上發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屬私人行為;香港政府則於1852年將填海納為政府工程[47],展開文咸填海計劃[48]。然而,隨後更大規模的寶靈填海計劃,卻遭到當時的香港定例局的反對,結果擱置了超過40年,期間使城內的規劃以東西橫向的形式發展。 [49]


2001年,在太平山俯瞰維多利亞港。九龍半島方面,開埠早期還是以私人的發展為主。踏入20世紀初,九龍灣啟德濱填海地[50]及九龍塘[51]分別於1910年代及1920年代曾經計劃發展大型綜合社區,可是都以失敗告終。前者最後成為了啟德機場的一部份,後者則變成一個純高尚住宅區。另一方面,鑑於界限街以南的九龍發展接近飽和,香港政府在1937年決定將獅子山以南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13],以作市區用地發展。

新界由於根據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只由英國租借99年,所以政府長期未有發展上述新九龍以外的新界土地。1951年,香港政府為阻止中國大陸的難民湧入香港,設立了邊境禁區[52],使新界北部的發展進一步受到限制。自從中國大陸於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深圳河兩岸的發展逐漸出現差異,現在更形成了深圳一岸是繁盛的商業區、香港一岸則仍是荒蕪的土地的現象。另一方面,1950年代起因嬰兒潮而導致人口激增,政府於1960年代起開始策劃第一代新市鎮,1970年代展開建設荃灣、沙田和屯門新市鎮。到20世紀末為止,政府共發展了3期,共9個新市鎮,以沙田新市鎮的規模最大[53]。現時新界的人口已經超越了香港島及九龍的人口的總和,新市鎮的發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香港政府拓展土地近年開始遇到一定阻力。終審法院於2004年1月9日裁定灣仔北填海計劃必須重新檢討[54],為將來填海發展更添限制,逼使政府日後必須以更宏觀目光看待海港資源。啟德機場原址的啟德用地自1993年開始進行發展研究,根據 1998年的規劃建議,第一批居民更可於2003年遷入[55],但因填海的爭議而空置多年,截至2007年仍未落實最後規劃方案[56]。


天水圍新市鎮,前景為濕地,背景則是多幢住宅大樓另一方面,隨著香港農業的式微,新界農地的荒廢及城市蠶食的情況也很嚴重[57]。元朗平原過去是香港稻米的主要供應地[58]。隨著香港人口急劇增長,不少農民都把原來的農地改為園藝作業,主要種植蔬菜或花卉較高收入的經濟產物[59]。現在不少農民更把農地填高,改作露天的貨櫃場供貨櫃車停泊,或任由土地丟空等待發展商收購以改建大型建築物。土地利用衝突使該區出現交通擠塞,更帶來視覺及環境污染。
2007-10-31 2:57 am
首先說說香港的地理先:

香港位處華南沿岸,北靠廣東省、西背珠江口、南向南中國海。就地殼板塊位置而言,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之內,遠離板塊邊緣600公里,因此發生強烈地震機會甚微[22],1874年至2006年錄得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僅6次,最強一次源自1918年香港東北偏東約300公里的汕頭7.3級地震,在香港造成輕微損毀[23]。


地貌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土地則有1,103.97平方公里[2],可概括為四大區域──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0多個離島[24]。眾島嶼以大嶼山面積最大,而香港島以南的鴨脷洲則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島嶼[25]。


主題

香港是一座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26],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平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粉嶺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僅有的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原來狹窄的土地現已經過多番填海而向外擴張。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獲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27]。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脈所在。

礙於地形所限,香港仍有約75%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截至2006年6月,境內有超過3,100個维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动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分別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獨有或稀有品種,如香港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葛量洪茶(Camellia granthamiana)、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等。另外,香港位處亞洲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黑臉琵鷺亦會在香港過境。政府將部份郊區劃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保護海洋自然生態[28]。

全港下設有18個分區,方便政府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市民參與地區事務。各區均設區議會,職能主要屬諮詢性質。區議會雖是香港議會制度的一部份,但並不具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亦無分區法律[33]或稅收[34]。


建築及規劃

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不多,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45]。維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一般會從太平山頂俯瞰或尖沙咀對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是位於香港[46]。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但自從位於九龍的舊啟德機場於1990年代末搬遷後,政府大幅放寬高度限制,令九龍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興建。預計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將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即使在遠離市區的新界地區,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並不罕見。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當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棱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築師諾曼·福士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而現時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則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415.8米[47]。

香港橋樑的建築技術也是位於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及馬灣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和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

自從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很多建設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設施。同時,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設立衛星城市計劃,到了2007年已設立了共9個新市鎮,容納人口約320萬[48]。這些新市鎮能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積極填海造地,以使市區有更多可用的土地,而未來市區發展的焦點包括有西九龍及啟德等填海土地:前者將發展為一個文娛藝術區;後者則發展以體育運動為發展主題。

2007-10-30 19:06:06 補充:
其實香港有很多地方也浪費了例如用了很大的土地面積去拿來垃圾堆填不過我不是說用這些土地來建房屋就是珍惜這些土地因為人住在"石屎森林"是不好的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14: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9000051KK027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