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關於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
蔣介石實行「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是錯誤的。此說對此?試抒發你的意見。
(500至600字)
回答 (2)
✔ 最佳答案
我覺得呢個政策當然係錯啦,
返而我認為佢只係想趁呢個機會拎到個權力,
如果中國於當時先安內既話,
咁即係國共內戰會一直咁打,
但同時間日本已經咄咄逼近,
試諗諗,
當共產黨同國民黨一直對抗,
國民黨係要剷除共產黨,
所謂既"內"都只係自相殘殺,
為何有外敵入侵時反而要自己人打自己人啦?
而唔係要同心協力咁打返日本?
當然,
就算比國民黨嬴左共產黨,
咁佢都已經元氣大傷,
何來會有力量同日本對抗呢?
事實都証明佢呢個政策係錯誤,
如果唔係點會造就兩次既國共合作呢~~
參考: myself
攘外安內又稱「安內攘外」、「先安內,後攘外」或「既安內,又攘外」,是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鑑於中華民國當時所處於的環境情況下,於1932年6月14日所正式發表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國策。
[編輯] 安內
當時在國民政府對內主要有兩大隱憂:
1.地方勢力的叛變
由於閻、馮、李等地方軍事領袖,不滿當時國民政府裁軍政策(據1928年估計,當時軍隊的軍費,單單經常費用就高達為5億4000餘萬,而當時全國每年的總收入僅4億元),於1930年4月在北平另組國民政府。
2.中國共產黨的行動
1927年8月在江西發動南昌暴動,進而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國民黨的統治造成不穩定因素。
所謂安內就是指對國內先求團結和穩定,也就是政府將政令傳遍於全國,使國家統一,進而討伐意圖分裂者。
[編輯] 攘外
當時在國民政府對外有兩大隱憂:
1.蘇聯
1929年,當中華民國名義上統一全中國,準備要收回東北中東路(中國東北鐵路)的路權時,史達林卻下令八萬蘇聯紅軍,強佔中國東北104個縣市,當時國民政府東北陸軍第17旅中將旅長韓光第率軍抵抗,於11月19日戰死沙場。
2.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司令官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蔣中正「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旅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滿洲國」建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部分中國學者將九一八事變認作抗日戰爭的開始。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可見他們強大的野心。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歷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
所謂攘外就是指對外以維護國家主權,抵抗任何以「擴張」名義,企圖侵犯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5: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8000051KK039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