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次大戰後,中國大陸因為韓戰而於1950年代初面對聯合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轉口港大受打擊。憑著工業家的創意以及龐大而廉價的勞動人口,香港開始轉型為輕工業型經濟,工廠如雨後春筍冒起,加工出口的製品包括紡織品、膠花、假髮、鐘錶、電子零件等。
及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製造業開始北移,自1990年代香港的傳統工業致力進行經濟轉型,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少製造業都將工序移到中國內地,因此很多工人因此而失業或轉向服務業,2003年統計香港是全球第十大服務出口地, 加上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新聞自由,香港成為超過3200家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亞洲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其他商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銀行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
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區的轉口港,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濟突飛猛進,贏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54][55]。 不過,到了接近主權移交時,受到移民潮的影響,香港不少人才和資金外流,使不少人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1995年《財富雜誌》更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報道,擔心中國接管後,一切都會「完了」("It's over")[56]。後來時代雜誌表示錯言「香港之死」[57]。
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濟發展可謂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的泡沫爆破,市面消費意欲受到影響[58]。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 8月有國際投機者狙擊港元、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市場,政府於14日決定史無前例投放龐大資金入市干預,惹來極大爭議。連同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區內需求減少,全年經濟出現負增長,GDP下降5.1%[59][60]。政府其後於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將所購入股票逐步沽售[61]。香港經濟出現短暫復甦跡象。真正的復甦,却要到2005至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