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由來:
番茄
番茄屬於茄料,番茄屬為1~2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安弟斯山的山區和峽谷地帶。台灣於1622年荷蘭人佔據時引進,做觀賞用,19世紀末日據時,由日本引入改良品種,光復後近30年來,由農業改良場,亞蔬研發中心及種苗公司極力培育改良新品種,以適應台灣消費者的需求,並拓展外銷市場,是目前在世界上一種經濟價值高又營業豐富的蔬果作物。
品種:
番茄大致可分為生食用及加工用兩個品種。生食品種:其特性果實皮薄、水分多、味道甜酸適中,可口美味。
(一)春夏作:1.大果有:台中亞蔬四號、花蓮亞蔬五號。2.小果有:四季紅、聖女、櫻桃番茄。
(二)秋冬作:1.大果有:四柿農友301(或一點紅)、桃太郎(枌紅色)2.小果有:金相、試交2號、聯珠、聖女、朱蜜、雙喜。
加工品種特性是果皮厚,水分較少,適合製造果汁、果醬、蜜餞等,如:可果美20、台南選3號、農友209號、雙喜等品種。
產期及產地:
番茄是全年生產,喜愛溫暖乾燥氣候,而氣溫低於15度或高於32度是不宜種植的,果實溫度18~26度最適合。
台灣地區主要產期分有秋冬作(約11月到翌年4月間),春夏季作(約5月~9月),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部,有台南、高雄、屏東、雲林、彰化,夏季高溫以中部山地為主,有南投、信義及新竹五峰地區為主,小果主要生產於嘉義縣、高雄縣、台南縣市,而加工果以台南為最大產區。溫室水耕番茄每年七月初播種育苗,八月中旬種植栽培管:番茄水份與肥料每天自動控制系統,每日供給八次每次八分鐘左右,種植後一個月開花授粉,約兩個月即可採收每年十月中旬到次年七月初為採收期。
圖片參考: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2s/s870150/www/c2.jpg
採收:
番茄定植後,果實成熟日數與溫度高低有所影嚮,溫高較早成熟,夏天開花後約25~30天就成熟,而冬天就要45~50天才能成熟。而生食大果採收果實最好在變色期至轉色期採(果頂外表由淡黃變為粉紅或轉紅色,約佔全果的10~30%)。
小果番茄一般都在淡紅期採收(果實30~60%變為粉紅和紅色),加工果必須完全成熟期採(果實全部紅熟過90%),但不可過熟變味。
圖片參考: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2s/s870150/www/c1.jpg
功能:
番茄性屬平寒,果實的營養成份很高,主要含有維他命A和C,還有B1、B2、B3及B6等多種,糖類有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纖維素有半纖素及纖維酵素,酸類有檸檬酸和蘋果酸,礦物質有鉀、鈣、及鎂及磷另有蛋白質,故生食後能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肝臟及腸胃病,平常當水果食用,具消暑清熟作,如胃酸分泌過少,食慾不振,飯後吃加糖番茄或番茄汁,能幫助消化補充胃酸的不足,又番茄含高維他命C,對口角炎者很有幫助。
圖片參考: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2s/s870150/www/c3.jpg
選果:
番茄價廉物美,最好的時機是在秋冬季節,因夏季溫高成熟日數短又容易軟身,口感甜度不如秋冬的甘甜味美,而且番茄果頂比果肩好吃,甜度品質好約9度。
挑選番茄時應注意果實的新鮮,成熟可由顏色鮮艷光澤及硬度來量、尤其「一點紅」品種果頂呈現少許粉紅色,剖開果實時,內部果肉已呈粉紅色,也是最受一般消費者喜愛食用,果實硬度可用手指觸摸,如有跌傷或壓傷會有局部變軟或破裂,易變酸臭味;上品的番茄果實飽滿,果肉結實無空心,色澤均勻無裂痕或病斑,熟度適中硬度高,如軟身表示不健康或過熟易爛。
番茄紅素發燒 防癌更見效
◎蒲永孝(台大醫院泌尿科醫師)
番茄的防癌效果,是近日引起醫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一九九七年三月,「美國健康基金會」在紐約舉行的一項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特別針對「番茄與番茄製品對於預防癌症竹功效」加以研討。世界各地著名的專家學者,熱烈討論關於番茄及番茄製品中主要的類胡蘿蔔素,即番茄紅素(Lycopene),對於人體健康的貢獻。許多專家學者帶領的研究團隊,經由流行病學的調查及體外實驗的結果,已經證實番茄紅素可以幫助人體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包括攝護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等,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
含強力抗氧化劑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Giovanucci博士(J.Natl.Cancer Inst,91,317,1999)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富含番茄製品的飲食,含有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研究人員根據一九八六到一九九二年,長達六年,追蹤四萬七千多位四十到七十五歲的男性,根據他們的健康狀況及飲食習慣所進行的長時間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每周都攝取番茄相關製品者,罹患攝護腺癌可以減少21%到34%。
此外,根據其他證據顯示,番茄紅素的防癌能力,還可能延伸至攝護腺以外的範圍;以色列的BenGurion大學及Seroka醫學中心的體外實驗顯示,番茄紅素可以抑制包括乳癌、肺癌及內皮組織癌細胞的生長。依據國外多篇醫學報告,也發現番茄紅素的強力清除體內自由基的能力,除了能降低癌症發生的危險度,也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受到自由基的影響,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進而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
番茄紅素到底是什麼呢?番茄紅素是天然界六百多種胡蘿蔔素中的一種,是一種非環狀的類胡蘿蔔素,但番茄紅素掃除單線態氧這種自由基的能力,卻是乙型胡蘿蔔素的2倍,比維生素E強100倍。因為在人體內無法製造番茄紅素,因此,必須從膳食中獲得。一般人認為蔬果應該講究以生鮮為主,認為愈少加工處理的食物,對健康愈好,然而根據研究,番茄中的番茄紅素反而是經過烹煮,或加熱處理後對人體幫助愈大。
加熱後更易吸收
從飲食中攝取得到番茄紅素的生體有效性,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番茄及其製品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會因番茄品種、番茄的生長條件及加工過程而有所不同。經過加熱及加工過的番茄紅素,比未加熱及未加工過的番茄紅素容易吸收,且在含有脂肪的狀態下有助於番茄紅素的吸收。雖然富含番茄紅素的飲食,可以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但有些學者認為除了含量最高的番茄紅素以外,番茄中其他的成份也可能扮演部份角色,或許需要同時作用才能減緩慢性病或癌症的發生。
可抑制癌細胞生長
最近美國數個大學或醫學中心的研究發現(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10,861,2001)經由26位罹患攝護腺癌病人的隨機分組實驗,每日口服30mg番茄紅素歷時三週(實驗組),可以使得血漿中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濃度下降18%,控制組(未食用番茄紅素者)則增加14%。此外,控制組有8成病人,其腫瘤已侵犯手術切緣,但是實驗組僅有2成病人,其手術切緣有癌細胞侵犯,顯示補充番茄紅素似乎能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因此,補充番茄紅素及其他類胡蘿蔔素的補充品,對於降低癌症風險,尤其是男性攝護腺癌,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