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爲“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爲經典,定名爲《詩經》。
《詩經》現存詩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 500 餘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爲風、雅、頌三章。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大部分爲東周時期的作品,小部分作於西周後期,以民歌爲主。(邶: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鄘:後來並入衛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帶。王:周平王東遷後的國都地區,在今河南洛陽一帶。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魏:古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北。唐:晉的前身,在今山西省。秦:在今陝西省境內。陳:在今河南省淮陽、柘城以及安徽省毫縣一帶。檜:檜國後爲鄭國所滅,二國領土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新鎮、滎陽、密縣一帶。曹:在今山東省曹縣、荷澤、定陶一帶。豳:也作邠,在今陝西郴縣、旬邑縣一帶。)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王畿地區的作品,均爲周代朝廷樂歌,多歌頌朝廷官吏。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 40 篇。其中周頌爲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爲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內容多歌頌周代貴族統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篇;魯頌爲西元前 7 世紀魯國的作品,歌頌魯國國君魯僖公,共 4 篇;商頌是西元前 8 世紀到西元前 7 世紀宋國的作品,共 5 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穀風》等篇爲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
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現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很好的體現,並且成爲它顯著的藝術特點。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 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徵。“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定,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 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爲“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作爲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産生和發展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