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盤古開天】
在太初的時候,沒有天地,也沒有萬物,宇宙間瀰漫著渾沌之氣。後來,經過一段漫長歲月的孕育,才分成了天和地。
天和地生下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
盤古夾在天空和大地之間,隨著時光的飛逝漸漸成長。天空每天增高一丈,大地也同樣每天加厚一丈,夾在中間的盤古,也一日九變的長高一丈。就這樣,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的漫長歲月,盤古的軀體已高達九萬里,原來相連的天和地,也因盤古長高了而相隔九萬里。天空和大地之所以像今天距離得那麼遠,就是這樣形成的。
盤古死後,他的軀體變成各種東西,天地間才出現了我們眼前的各種風景。例如:盤古的氣息變成風雲,聲音變成雷,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手腳和軀幹變成山脈,血管變成河流,肌肉變成泥土頭髮和鬍鬚變成繁星,皮膚上的毛變成草木,牙齒和骨骼變成金屬和石頭,汗變成雨。
根據其他神話記載:盤古一死,他的頭變成四岳,兩之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脂肪變成河流和海洋,頭髮變成草木。
【雨神的由來】
我國古時候稱掌管下雨的神為雨師。
根據古書上記載,赤松子神農氏就是雨師。由此可見,神農氏跟雨有很深的淵源。又有另一種說法:神農氏在治理天下時,能以自己的力量自由降雨,所以五穀都很豐收。
可是。有降雨本領的人並不只神農氏一個人。根據民間故事和傳說上面記載,好像還有很多人精通此道。在西海上面有一個異人,那個異人身穿雪白的衣服,騎著紅色鬃毛的白馬,率領著十二個童子,好像在天空中飛翔般策馬奔騰,那個異人所到之處,都下起雨來。
此外還有一個傳說,也和雨師有關。
古時候,有一個叫做劉毅的人。有一次,他沿著涇水的岸邊行走,看到一女人在那裡照顧羊群,他感到很奇怪,救走過去問那個女人:「你是誰?為什麼一個人在這裡牧羊呢?」
那個女人回答說:「我是洞庭湖龍君的女兒。」
「你為什麼要牧羊呢?」
「這不是羊,是下雨的工具呀!」女人笑著這麼說。
另一個故事:
在萍鄉有一個笨更為玉女崗的山崗,天要下雨時,必定先從那個山崗的石頭間湧出五彩繽紛的雲氣,人們看到這種雲氣,都會說:「玉女在展衣啦!」
因為人們相信,玉女一展衣,天就會下雨
【嫦娥奔月】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淒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雲母製成的屏風染上一層幽深黯淡的燭影,銀河逐漸低斜下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落得獨處於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七夕的由來】
很久以前,有一個跟著哥嫂過活的孤兒,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一年後,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草房,一頭老牛。
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間破草房內。一天,牛郎趕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樹林,這裏山青水秀、鳥語花香。
牛郎見到九個仙女駕著祥雲落在河邊的草地上,然後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裏,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都看入了神,這時老牛突然說話了:“她是天上的織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
牛郎悄悄地沿著樹叢,悄悄拿走了織女的五彩霓裳。 天近午時,其他仙女紛紛穿起五彩霓裳,駕著祥雲而去,唯獨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織女留下了。
這時,牛郎從樹後走出,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脈脈含羞地點點了頭。 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後,男耕女織,互敬互愛。
兩年後,織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走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蘿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
肝腸寸斷的織女和挑兒女的牛郎,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橋上相會一次。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