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各有各的好處
如說嚴格階級尊卑秩序的西周社會比較好
可說:
重建政治秩序
周初通過兩次封建,摧毀了殷商舊有勢力,建立了周王室主持的新政治秩序,把華夏各族緊密地組織起來。
周室版圖擴大
周人勢力初期偏於西方,憑藉滅商和東征兩次戰爭的勝利,再經過兩次封建,領土向東、南、北三方大大擴張。
王權定於一尊
周代建立封建等級秩序,構成金字塔式的權力架構,天子處於封建金字塔的頂點,其下依次為諸侯、卿大夫、士及平民,上下隸屬關係分明。
天子能夠維持封建等級秩序,諸侯便必須效忠天子,保衛皇室,中央王權因而得到鞏固。
上層貴族團結
周人與異姓諸侯通婚,幾乎所有諸侯都與王室有親屬關係。貴族既受封建制度約束,又有血緣維繫,因此團結一致,使周朝前期的政局持續穩定。
華夏族向周邊擴展
封建制度把華夏族組織起來,周族與夏、商各族互相融合,並吸納蠻、夷、戎、狄等部族。華夏民族進一步摶成,並日益壯大。
華夏各族文化混同
各諸侯國經常互派使者訪問,中原文化和邊族文化得以交流。
華夏各族的文化隔膜逐漸打破,形成相近的文化內容,凝聚力大增。
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
西周敬天尚德尊祖等觀念及禮樂制度等,成為華夏族的民族文化,一直保存下來。
任何部族只要認同這種文化,都被視為華夏族一分子,華夏文化遂不斷向四方擴展。
如說封建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比較好
可說:
社會方面
士階層興起
春秋時代起,上層貴族漸漸沒落;士乃至平民階層中有學識者,便成為官員的主要來源。這時期的士階層仍然以保留下層貴族的身分為榮。
戰國時期,貴族、平民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大批有知識或特殊技能的平民加入士階層中,士的發展趨於多元化。
當時的士人,部分成為學者;部分成為游士、說客;部分成為權貴的策士,如戰國四公子就蓄養了數以千計的食客。
知識流入民間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階級沒落,典籍和知識流入民間,知識日漸普及。
春秋末期,私人講學漸成風氣,所培養出的大批文士,推動了學術的發展。
商人力量逐漸壯大
西周時代,商賈大多專為貴族服務,活動範圍很小。
春秋時期,各國開始推行有利商業發展的政策;而貴族階級沒落,商人不再受到束縛,亦令商業活動日益活躍。
戰國時期,各國工商業發達,商人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形成極具影響力的社會階層。例如富商呂不韋曾在秦國權傾朝野,推動了秦國政治的發展。
政治方面
政局劇變激發新思想
封建制度解體,政局動盪。舊思想已不能解決社會出現的新問題,各方學者努力思考解救時弊的良方,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列國變法求才
諸侯為求國富兵強,紛紛展開變法,對人才的需求大增。
才智之士為求獲得重用,紛紛提出主張,遊說諸侯,因此造成學術思想的蓬勃發展。
學術未定於一尊
春秋戰國時代,諸國並立,學術思想未定於一尊。國君對學者的意見多持開放的態度,造成自由氣氛,各派學者都有發揮所長的機會。
戶籍制度漸確立
春秋時期參戰士兵數目通常不超過五萬,兵源以士為主。
戰國時期,士兵數目動輒以十萬計。各國為求掌握準確的人口數字,以擴大兵源,遂加強戶口的清查,戶籍制度因而逐步確立起來。
禮治漸被法治取代
西周時代強調禮治,貴族要嚴守禮樂制度,對於平民和奴隸則採用刑法來管治。這就是所謂「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的原則。
春秋時期,各級貴族往往僭用上級的禮制。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部分國君便採用法律來治國,以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鄭國子產編定刑法,鑄成刑書,向人民公佈,是法治代替禮治的先河。
戰國時,以法治代替禮治的情況更為普遍,例如秦國商鞅修明律令,要求上下一體遵從,成了以法治國的典範。
經濟方面
經濟富裕
春秋戰國時代,農業和工商業發達,不少人累積得大量財富,能因應自己所需,支持一部分人專注於學術研究,如秦相呂不韋招聚三千食客便是其中顯例。
交通發達
列國致力開闢道路、河渠,令交通大為改善,有助思想家往來不同地域,交流思想。
當時很多大城市興起,有利人才薈萃,促進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