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戰役

2007-10-27 2:34 am
敵對國家.戰爭原因.傷亡情況,戰爭時間.今天兩國的關係.

回答 (3)

2007-10-28 9:33 am
✔ 最佳答案
史太林格勒戰役,又稱史太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陸軍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史太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役初期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

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拉便直接參与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團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個星期。由於進展緩慢,希特拉再次改變了主意,並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史太林格勒的進攻。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於是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史太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但進展緩慢。他們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援。

於是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史太林格勒的計劃。紅軍在德軍攻入史太林格勒之前仍然向東移動。史太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佈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史太林格勒。

城中巷戰

史太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為了增強史太林格勒守軍的鬥志,史太林下達了禁止城中居民撤離該城的命令。婦女和兒童們被召集起來修建防禦工事。8月23日,德軍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造成了一場火焰風暴,數以千計的市民死於不斷蔓延擴大的火區中,史太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城中進行最後抵抗的守衛任務落到了第1077 AA部隊的肩上。這支部隊中有許多沒有受過訓練的年輕婦女志願兵。儘管城中的部隊無法得到友軍的支援,但是這支部隊中的射擊手仍然頑強地堅守在崗位上,並且對德軍的先鋒部隊進行了有效的阻擊。第16裝甲師團不得不與1077部隊短兵相接,直至紅軍的全部37個炮兵中隊都被消滅或擊潰[1]。到了8月底,B軍群終於到達了史太林格勒北側的伏爾加河岸,而且開始準備渡河南下。在蘇聯防禦的最後階段,蘇軍只能依靠城中非軍事工廠的工人組成的「工人民兵」來進行抵抗。坦克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但是只能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鬥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

到了1942年9月1日,蘇軍只能冒險渡過伏爾加河來供給己方的部隊。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方面軍正在頑強抵抗,他們利用每一座民房和工廠進行艱苦的巷戰。 城中的戰鬥異常殘酷艱難。史太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佈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迅速擊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攻入城中的德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鬥。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佔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鬥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的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鬥。由於城內佈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荷里活電影《敵對邊緣》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柴瑟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史太林和希特拉來說,史太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史太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扎起來。

經過3個月血流成河的戰鬥,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儘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鬥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鬥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紅色十月工廠、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鬥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他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史太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2007-10-28 01:48:03 補充:
原文十分之長, 經小弟刪減了少少, 有興趣可以登入維基睇下.
參考: 維基百科
史太林格勒戰役,又稱史太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陸軍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史太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役初期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 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

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拉便直接參与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團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 個星期。由於進展緩慢,希特拉再次改變了主意,並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史太林格勒的進攻。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於是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史太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但進展緩慢。他們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援。

於是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史太林格勒的計劃。紅軍在德軍攻入史太林格勒之前仍然向東移動。史太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佈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史太林格勒。

城中巷戰

史太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為了增強史太林格勒守軍的鬥志,史太林下達了禁止城中居民撤離該城的命令。婦女和兒童們被召集起來修建防禦工事。8月23日,德軍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造成了一場火焰風暴,數以千計的市民死於不斷蔓延擴大的火區中,史太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城中進行最後抵抗的守衛任務落到了第1077 AA部隊的肩上。這支部隊中有許多沒有受過訓練的年輕婦女志願兵。儘管城中的部隊無法得到友軍的支援,但是這支部隊中的射擊手仍然頑強地堅守在崗位上,並且對德軍的先鋒部隊進行了有效的阻擊。第16裝甲師團不得不與1077部隊短兵相接,直至紅軍的全部37個炮兵中隊都被消滅或擊潰[1]。到了8月底,B 軍群終於到達了史太林格勒北側的伏爾加河岸,而且開始準備渡河南下。在蘇聯防禦的最後階段,蘇軍只能依靠城中非軍事工廠的工人組成的「工人民兵」來進行抵抗。坦克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但是只能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鬥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

到了1942年9月1日,蘇軍只能冒險渡過伏爾加河來供給己方的部隊。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方面軍正在頑強抵抗,他們利用每一座民房和工廠進行艱苦的巷戰。城中的戰鬥異常殘酷艱難。史太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佈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迅速擊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攻入城中的德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鬥。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佔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鬥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的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鬥。由於城內佈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荷里活電影《敵對邊緣》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柴瑟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史太林和希特拉來說,史太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史太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扎起來。

經過3個月血流成河的戰鬥,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儘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鬥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鬥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紅色十月工廠、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鬥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他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史太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 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參考: myself
2007-10-27 2:39 am
三大戰役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對東京發出指示,命令日本在華軍隊只向蔣中正或其代表投降,在美國的協助和日本的合作下,國共內戰開始時,國民政府的軍隊控制了全國的重要大城市,中共的軍隊則暫時退到廣大的鄉間。不過,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勢力大為擴張。國軍由開始時的主動進攻逐漸轉入被動的局面,中共「解放軍」則由防禦而轉為進攻,一九四七年下半年開始,共軍發動了全面總攻擊,在長江以北不斷獲得勝利。
 



  從一九四八年九月起,共軍發動了三次大戰,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及平津戰役,國共軍隊展開了主力決戰。
 



一 遼瀋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0日)



  這是中共的東北野戰軍對東北國民軍發動的一次巨大戰役,國共雙方在遼寧、瀋陽一帶大戰。經過五十二天激戰,解放軍攻克了錦州、長春、瀋陽,佔領了東北全境,國軍死亡達四十七萬人。至此,國共軍力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國軍人數下降為二百九十萬左右,而解放軍人數增加到三百萬(內戰爆發時,國軍共四百三十萬,共軍一百二十萬)。
 



二 淮海戰役(徐蚌戰役)(1948年11月7日至1949年1月10日)



  是共軍第二、三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邱,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政府軍進行的一次巨大戰役。共軍在徐州、蚌埠、淮河、海州一帶發動攻勢,經過六十五天的激戰,解放軍攻克了軍事重鎮徐州,佔領了長江以北的中原、華東地區,活捉國軍剿共副司令官杜聿明,殲擊國軍五十五萬五千人。至此,共產黨已奠定了渡江作戰的基礎,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處在共軍的直接威脅下。
 



三 平津戰役(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共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於遼瀋戰役結束後,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政府軍進行另一次巨大戰役。解放軍先行攻克了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然後迫使傅作義(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放下武器,接受改編。一九四九年一月底二月初,解放軍和平進入了北平。在平津戰役裏,解放軍殲滅和改編了國軍五十二萬多人,中共基本上佔領了華北地區。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取得勝利,乃能駕馭內戰局勢,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主力喪失殆盡,解放軍聲勢大振。一九四八年底,長江以北的土地,差不多全落在中共手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11: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6000051KK025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