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保健] 胰臟淋巴瘤

2007-10-26 10:40 pm
我父親剛被證實患上胰臟淋巴瘤。
從網上資料知道胰臟淋巴腺瘤在胰臟腫瘤中十分罕見,也容易與胰臟癌混淆。
我不太希望他使用開刀的方法,但我是醫學門外漢,現正苦無對策。

請問:
1.淋巴瘤與胰臟淋巴瘤有什麼分別?
2.網上資料指「淋巴瘤」即是「淋巴癌」,那麼「胰臟淋巴瘤」是否也是癌症的一種?
3.有文章指無論使用電療、化療、開刀手術對「胰臟癌」患者都沒什麼幫助,癒後存活率也很低,那麼「胰臟淋巴瘤」使用西醫的方法會否好有一點?
4.除了使用手術之外,有沒有什麼偏方、食療、其他自然療法手段,甚至心理治療,或用可以改善病情?

如能獲得解答,不勝感激。

回答 (1)

2007-10-26 11:04 pm
✔ 最佳答案




救命的三合一鮮汁 , 請諸好友試試 !

馬鈴薯、紅蘿蔔、蘋果三合一鮮汁的功效:
一、 防治癌症,抑制癌細胞生長

二、 防治肝臟病、腎臟病、胰臟病、胃潰瘍。

三、 防治非典型肺炎、心臟病、高血壓。

四、 恢復體力,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和自癒能力。

五、 恢復眼睛疲勝,消除眼睛乾燥,令雙眼亮麗。

六、 治癒腰痛、肩膀痛、膝痛。

七、 排除體內毒素,美容顏潤皮膚、治肥胖。

八、 根治便秘,痔瘡,根治口臭、胃酸、減低月經痛。

特點:

沒有任何副作用,高營養健康食品,迅速吸收和排毒,令食慾增加,補氣恢復體力。

材料:

新鮮馬鈴薯(即薯仔)、紅蘿蔔、蘋果各一個。每個各重約一百五十克至二百克。 榨汁, 即榨即飲 ,切勿存放。注意:馬鈴薯發芽處要切除,以免中毒。新鮮果汁宜清晨空腹飲用。

重症患者,每天下午五時空腹時再飲一次。飲用後約一小時才可以進食早、晚餐 ,以免胃液被稀釋,影響消化力。必須天天飲用不間斷,輕症三週見效,重症三個月見效。

有效病史:

一、 二十年口臭頑疾根治彭先生四十五歲,二十年來口異臭,給社交帶來極大煩惱,中西醫治療無效,去年經親友熱心推介服用新鮮果汁,當時半信半疑試一試,每天清早空腹飲五百C.C. ,二個月後口臭完全清除,人變得自信了,新鮮果汁的神奇功效令他佩服,喜不自禁地再三感謝向他推介的親友,解除了他二十年來的苦惱。


二、 肺癌得以控制

丁先生耳下生一個腫瘤,被診斷是末期癌細胞,用放射療法之後,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成為肺癌,被宣告已經是到了無法治療的階段。丁先生以積極的態度,回到家裡實行鮮汁療法。目前已經控制住癌細胞的蔓延,體力漸漸恢復,而且幾乎可以回到工作崗位。

三、 肝炎、花粉症、濕疹

須 女士六十八歲,患慢性肝炎、花粉症、濕疹。 醫生分析,肝炎惡化,會使食道、胃腸易患癌症。須女士的父親、叔父、叔母和姐姐都因癌症而去世,她很擔心自己也會得癌症。承以當她看到馬鈴薯鮮汁對治療癌症有效的文章之後,就毫不猶豫隨即把馬鈴薯配合蘋果一起榨成鮮果汁,如此更可口易喝,她把鮮汁視為「生命之水」,一回氣就全部喝完了。

不久,奇蹟出現,二個月後檢查:「病情穩定」。 四個用後檢查:「接近正常」。除了肝炎顯著改善之外,還有二件值得慶幸的意外收穫: 第一:她長年受花粉症的困擾,今年春天沒有出現這種症狀。第二:以往手腳一吹到冷風,就會出現紅疹,非常痕癢,又稱濕疹。今年卻一次也沒有。這都是飲馬鈴薯鮮汁的功效,體質獲得改善,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強承致,須女士現在心情非常愉快。


四、 四十年白眼球赤熱,三個月根治

林先生五十八歲,從十七歲開始雙目常赤熱,中醫診斷是「肝經積鬱」,服藥多年無效。西醫診斷說是城市空氣污染承致,最好移居鄉村,但是居住鄉村十幾年,眼未見好轉。由於白眼球長期充血呈紅色,朋友戲稱他外號叫荔枝眼。去年幸獲讀了三合一新鮮果汁文章之後,每天清早空腹飲五百 C.C鮮汁,一個月後雙眼明顯好轉,赤熱減退。三個月後,雙目黑白分明,從此再也沒有赤熱的現象。


五、 肝硬化,居然有救

高女士五十九歲,患肝硬化,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皮膚黃疸,臉和手腳浮腫,終日昏昏睡夢中,多次入院施手術,亦曾經嘗試各種療法和健康食品,但因肝臟太差,所以總是無效。突然在一個契機經朋友介紹,聽到馬鈴薯鮮汁對治 癌症有很好效果,於是立刻動手做馬鈴薯鮮汁。材料是馬鈴薯、紅蘿蔔、蘋果、再加三分之一的檸檬汁調味,三種一起榨汁即時飲用,一個小時後才吃早餐。對於自己肝硬化,中西醫束手無策,無藥可治的階段,所以高女士堅定信心持續的喝鮮汁,沒有絲毫放棄的心理。不久,過了二個月,身體恢復體力,能夠煮飯和洗衣服了。現在已經完全康復,可以出外旅行了。

她的先生也和她一起喝鮮汁原來每周才通一次便,現在可以每天通便,精神和心情都愉快了。如此嚴重的肝硬化居然還有救,實在證明馬鈴薯三合一鮮汁真是無價至寶。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23: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6000051KK014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