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土地廟與土地神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土地庙)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土地公像(攝於美國洛杉磯天后宮)土地神又稱「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民國38年(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目錄 [隱藏]
1 土地神的起源
2 土地神的神格與職能
3 土地神的造像
4 土地廟
4.1 土地廟的造型
4.2 大陸土地廟
4.3 台灣土地廟
4.4 香港土地廟
5 祭祀
6 相關條目
7 外部鏈接
[編輯] 土地神的起源
香港沙田大圍村土地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左傳通俗篇有雲:「凡有社裡,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裡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社,地主也」,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編輯] 土地神的神格與職能
香港尖沙咀海防道福德古廟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其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台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
[編輯] 土地神的造像
在台灣,土地神的造像有多種。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龍、麒麟的。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
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故許多廟宇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將軍」。
[編輯] 土地廟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民國(1949年)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強調信仰自由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和發展勢頭。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關於大量恢復建設「土地廟」的問題,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在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的情況下,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仍舊無濟於事。1980年代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在當地小學教學設施仍舊沒有改善的情況下,鄉民只熱衷建設土地廟,使得部分地區官方進行強行拆除,這股熱潮才有所遏制。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也有相當普遍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為台灣第一大地主。
[編輯]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編輯] 大陸土地廟
[編輯] 台灣土地廟
景福宮
台北市的土地公廟在台灣,土地神有財神的能力,商家會在舊曆的每月初二日、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稱之為「作牙」。臺灣各地均有供奉土地公的習俗。 另一方面。常見供奉土地公的,還有台灣的墓園,都會設有土地神之神位「后土碑」或土地公神像,用以祭祀。此外,許多地區會有大型的土地公廟,如台北市的景福宮、台北縣中和的烘爐地土地公廟、屏東車城福安宮。
[編輯] 香港土地廟
香港不少小商店門前也有一個迷你的神位安奉土地公,很多家庭門外亦有同樣安有神位,並每天定時上香祭祀。此外,鄉村地方一般有一小型土地廟以保佑整條村。位於市區的較為大型的土地廟有:
大坑東福德廟
筲箕灣福德廟
尖沙咀海防道福德古廟
紅磡福德古廟
牛頭角伯公古廟
[編輯] 祭祀
土地公生日:農曆二月二日
土地公得道升天日:農曆八月十五
《諸羅縣志》:「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掃墓: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