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臺灣虎頭蜂的種類及分布
虎頭蜂(hornet)屬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胡蜂亞科(Vespinae)、虎頭蜂屬(Vespa)。據目前的紀錄,全世界有23種虎頭蜂,臺灣有7種。據趙榮台博士1992的報告,分別是黑絨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黃跗虎頭蜂、黃腰虎頭蜂、擬大虎頭蜂、姬虎頭蜂、威氏虎頭蜂,茲簡述如下:
(一)威氏虎頭蜂Vespa wilemani Meade-Waldo
雄蜂2.1-2.2公分,工蜂2.0公分。頭、胸部為暗紅褐色。腹部以黑色為主,腹部第四節背板蟲呈金黃色帶是重要特徵,腹部腹面第二、三、四節有黃色斑。威氏虎頭蜂主要分布於臺灣的中高海拔1,500-2,500公尺地區。
(二)姬虎頭蜂Vespa ducalis F. Smith
姬虎頭蜂與另一種熱帶虎頭蜂(Vespa tropica)相似,可能是同種。別名: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雌蜂3.6-3.8公分,雄蜂3.0-3.2公分、工蜂3.6-3.8公分。體表絨毛少。胸部背板赤褐色。腹部第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腳跗節帶褐色蜂。是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僅次於中華大虎頭蜂。
分布於中國的中部及東南部及日本、韓國、西伯利亞。熱帶虎頭蜂(Vespa tropica)分布於錫蘭、印度、喜馬拉雅山東部到中國南部、印尼、大小蘇丹島、菲律賓東部到新幾內亞,分布較廣。姬虎頭蜂在臺灣分布很廣,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地區也有零星分佈。
(三)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
別名:正虎頭蜂(台語)、小型虎頭蜂。雌蜂2.6-3.2公分,雄蜂2.3-2.6公分,工蜂2.2-2.7公分。外形酷似中華大虎頭蜂,但是體型較小。頭部呈淺黃褐色。胸部背板呈暗褐色。腹部呈暗黑褐色,末端節呈金黃色與中華大虎頭蜂相似,是重要特徵。
分布於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大陸的東部,北到日本、韓國、西伯利亞,南到蘇門達臘及爪哇。擬大虎頭蜂在臺灣的主要分布中海拔1,000-2,000公尺地區,高低海拔都有分布。
(四)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Linnaeus);(V. formossana)
別名:黑尾虎頭蜂、黃腰仔、三節仔(台語)、臺灣虎頭蜂、黃尾虎頭蜂。雌蜂2.8公分,雄蜂2.2公分,工蜂2.2公分。前胸黃褐色。腹部第一、二節呈金黃色,後半部其餘各節呈黑色,極易辨認。
分布於印度到中國的東南部、琉球、印尼到蘇門達臘,婆羅洲到巴拉望及新幾內亞。臺灣主要分布於平地、丘陵地、到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也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蘭嶼也有發現,也是養蜂場最普遍的一種虎頭蜂。
(五)黃跗虎頭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
別名:黃腳虎頭蜂、赤尾虎頭蜂、黃腳仔、花腳仔(台語)、凹紋胡蜂。雌蜂2.9-3.1公分,雄蜂2.1-2.3公分,工蜂2.0-2.2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褐色。腹部每一腹節基部呈黑褐色、後部呈棕紅色、腹部末端呈棕紅色。腳的跗節呈明顯淺黃色,因此有黃腳虎頭蜂及赤尾虎頭蜂等別名。
分布於巴基斯坦東北部到中國的中部及南部,南方到大小蘇丹島、印尼的西里伯島。臺灣山區的優勢種,多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普遍分布,最高可達2,500公尺。
(六)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erinia F.
Smith
別名:中國大虎頭蜂、大虎頭蜂、臺灣大虎頭蜂、土蜂仔、大土蜂(台語)、金環胡蜂。雌蜂5.0公分,雄蜂3.9公分,工蜂4.0公分。體表絨毛較少。頭部淺黃褐色。胸部黑色。腹部暗黑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
分布於印度北部,尼泊爾、中南半島及中國大陸的東南部,北到日本、韓國、西伯利亞。中華大虎頭蜂在臺灣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 -2,000公尺山區,高低海拔零星分布。
(七)黑絨虎頭蜂Vespa basalis F. Smith
別名:黑腹虎頭蜂、黑尾仔、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基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等。雌蜂3.0-3.2公分,雄蜂2.1-2.3公分,工蜂2.0-2.2公分。體表密生絨毛。胸部背板呈紅黑色。腹部全部呈深黑色,第一腹節端部有一不明顥的縱色環帶。
分布於巴基斯坦、中國的南部及印尼。黑絨虎頭蜂在臺灣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少數分布於高低海拔地區。
二、虎頭蜂與環境的關係
虎頭蜂在環境中,扮演一種特殊的角色,討論如下:
(一)虎頭蜂在自然環境中的角色
虎頭蜂通常捕食小型昆蟲,控制自然環境中的害蟲族群。小型的虎頭蜂主要捕食鱗翅目幼蟲,如夜蛾、尺護蛾、捲葉蛾等體表無毒毛的種類。其次捕食膜翅目的小型蜂類,雙翅目蠅類的成虫及幼蟲。虎頭蜂不取食刺蛾、蚜蟲、三齡以上的毒蛾、枯葉蛾幼蟲及體型太大的幼蟲。大型的虎頭蜂類會捕食蝗蟲、蟋蟀等較大的昆蟲及蜘珠等。養蜂場、垃圾場、畜牧場常有她們的蹤跡,不但取食牛肉、雞肉、豬肉等肉類,也會圍繞在肉品的攤販徘徊。各種虎頭蜂的喜好的食物略有差異,因為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喜好也會略有變化。
虎頭蜂訪問植物,以取食花蜜為主,也取食蚜蟲的蜜露。對於水黃皮、大王椰子、山葡萄、山鹽青、山毛櫸、楠木等植物有特別喜好,花開時很多虎頭蜂聚集。她們會訪問水果類、取食植物的汁液,咬破樹皮取食鳳凰木的汁液。取食過熟或有外傷者的水果,如蘋果、香蕉、龍眼、梨等。
虎頭蜂通常是一年完成一個世代,在森林中能夠捕食多少有害昆蟲,對於維持森林生態的平衡有多少實質的貢獻,難以正確估算。郭木傳及葉文和1988年的統計,以嘉義社口林場150公頃面積,推算胡蜂類一年捕食害蟲總數為81,719,504隻。換算後,每公頃害蟲總數為544,797隻。虎頭蜂一年間捕捉害蟲的數目,估算黑絨虎頭蜂捕捉害蟲1,211,079隻,黃跗虎頭蜂捕捉681,577隻,中華大虎頭蜂捕捉180,141隻,黃腰虎頭蜂捕捉162,618隻,擬大虎頭蜂捕捉82,150隻,姬虎頭蜂捕捉27,837隻。虎頭蜂捕捉的農林害蟲數目,佔所有蜂類捕捉總數的15%。其他另有長腳蜂屬30%、細長腳蜂屬25%、鐘胡蜂屬20%。因此,從森林保護的方面來評價虎頭蜂,她們是森林害蟲的天敵,可稱為是益蟲。對於維護自然平衡的益蟲,她們也有生存的權利,不可任意的捕殺。
(二)人們捕殺虎頭蜂
虎頭蜂危害人類,國人對於虎頭蜂也不斷的捕殺,可能的原因如下:
1.安全受到威脅者:林業從業人員、野外活動者、被蜂螫刺的受害者等。
2.農藥施用者:為了防治農業、林業及園藝作物病蟲害,施用農藥會順便毒殺虎頭蜂,在農區範圍內的虎頭蜂群分布較少。
3.捕蜂人捕殺:捕蜂者是以「為民除害」為出發點,協助受虎頭蜂威脅的民眾,摘除蜂巢。
4.養蜂場中捕殺:在養蜂場中,虎頭蜂是蜜蜂的天敵,特別是每年的秋季虎頭蜂對於蜂群有很大的殺傷力。養蜂者為了維護蜂群,需要捕殺虎頭蜂。
三、結語
每年秋季虎頭蜂都會在養蜂場出現,鄰近山區的養蜂場受到的危害較為嚴重。台灣發生的虎頭蜂類中,以中華大虎頭蜂對於養蜂場的危害最為嚴重,中華大虎頭蜂會在短短的數天之內,把整群的蜜蜂毀滅,養蜂者要特別的注意。雖然虎頭蜂對於養蜂場中蜂群的危害,不比蜜蜂幼蟲病及蟹嚴重。為了降低虎頭蜂的危害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及國立臺灣博物館,投入許多的人力及時間研究,並且研發誘捕虎頭蜂的方法及工具,期望能夠為養蜂者解決實質的問題,將後續刊出「預防虎頭蜂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