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本章準備以現代心理學為依據,經過科學上的證明,來引導各位善用這些方法
,並配合心理反應及人的習慣性,給予讀者在如何支配時間方面一些指引。
「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是卻有許多人在學習、辦事上,將一天的時
間當兩天用,得到相當於兩天或三天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有人整天都做不好一件
事,這些差異在科學上是否能解釋呢?
你是否覺得人在剛吃飽飯時,頭腦作用變得較為遲鈍?又,在起床後二三小
時,頭腦最清晰、活潑?這些現象確實經過科學的證明,因此大都可適用於每一個
人,祗要善加利用它,必可提高學習效率,反之,則會產生無形及有形的浪費。
人也是生物之一,因此順從大自然的定律是很合理的,從中更可了解到「個別
差異」,而了解人類的頭腦和身體節奏也要彼此調和、適應的原則,在學習時是很
重要的。換言之,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人皆有自己的「心理時間」和「生理時間」,
這種鐘錶上所謂的「物理時間」並不相同,了解之後,即要在此三者之間做最大的
協調配合。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將「一週七天」訂為標準的時間單位,以工作為主的為「
週一至週六」和以休息為主的「週日」,此種生活節奏,已和人類自然時間節奏做
了最融洽的配合,雖然仍有些缺陷,但科學家正不斷地以人類生活步驟和身心時間
作調整適應。
根據實驗報告,星期二為學習及上班效率最高的一天,而剛放完假之後的星期
一卻沒有預期中的精神奕奕,反而顯得疲累、無精打采,星期六半天的上班效率也
不高,可能是受到即將休息、或一星期以來疲勞累積的結果。在探討學習效率時,
除了要注意到這種「共通時間」的客觀條件外,還有一種時間條件會緊逼自己,那
就是「個別差異」。換言之,應該以適合你自己的節奏條件,來做短時間的集語式
學習,而要使用此種學習法之前,務必要先了解:自己在一天當中,身體的最佳狀
況為何時?何時最為混亂?何時必須休息?
有些人在清晨讀書,學習效率最高;也有人是標準的夜貓子型,非得在晚上唸
書不可,總之,學習的時間因人而異,每個人在一天當中,都有一段「顛峰期」,
找出這個時間,即使是十分鐘或二十分鐘的短時間,祗要配合得當,相信學習效率
一定大為提高。
學習的效率取決於「質」而非「量」
每當考期將近,許多升學雜誌及考試祕笈中,都經常會出現前面已提及的這麼
一句話「每天只睡四小時的人會成功,若睡五小時就可能會失敗」,考生在看到此
類句子時,莫不提心吊膽,睡覺時不敢多睡五分鐘,唯恐落榜,給心理帶來非常大
的壓力。以筆者個人而言,睡眠不足必定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因為頭腦作用不清晰
時,學習力是很低的,所學習的東西不但不能完全吸收,更不可能突破考試難關,
因此筆者可以大膽地說:「學習效率的高低,並非取決於時間的多少,而完全在於
是否能善加利用時間」。
根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調查的結果顯示:一星期學習的時間在三十五小時以上
的人,和一星期花不到二十五小時學習相同課程的人相較,成績差距並不明顯,這
一點更證實了筆者的說法。
學習效果以上午十點及下午三點為最高峰
許多用功的學生習慣於晚上讀書至凌晨二、三點,次日早晨雖是早早起床,但
是卻是矇矇矓矓,半睡半醒,這段早晨的寶貴時光就在你的昏昏欲睡中度過了,根
本沒有學到什麼東西,至於晚上的熬夜也經常是事倍功半,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
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這種「學習時間表」不符合人體作息的「自然時間表」
。有位學者蓋瑞從事人體生物時鐘研究,發現人類一天活動力最旺盛的時段為上午
十點及下午三點;此一研究是利用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分別在各個不同時段(
八點、九點、十點…)做各種不同的+、-、×、÷題目測驗,發現在八點鐘的成績
為一百分,在十點鐘時一百零六分;下午一點變為九八分,三點又升到一百零三分
,由此可知許多用功K書的學生,反而浪費最寶貴的學習時間。
能夠配合生物時鐘來學習、讀書或做事,相信都可得到最高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