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不少人大聲疾呼,莫標籤天水圍為「悲情城市」,可惜時不時就有家庭倫常慘案在這區發生。無論稱呼是甚麼,事實卻活生生擺在眼前,殘酷的現實是這裡充滿了綜援家庭,遠離繁盛工商地區,社區設施嚴重不足,街童處處。
「悲情城市」- 用來形容天水圍,也用來形容香港,一個自稱世界級的都會,卻容許這些慘事不斷發生。
天水圍先天不足,隔絕於世,入住了大量新上樓人士,大都需要社會福利幫忙,卻又偏偏設施不足,社會服務欠缺。於2000年,當時掌管社署的林鄭月娥(首位說天水圍是「悲情城市」的人)已透露發現問題,時至今日,解決了多少問題?
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靠訂立社會福利來醫社會問題,前線要靠社會工作者,政府卻又實行一筆過撥款政策,令社工在這幾年間人工大減,要遊行上街,究竟有多少人材願意留在社福界?情況令人擔心。
當我們看見這邊廂「富商豪筵賀孫滿月」,那邊廂「窮母失常攜子跳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怎不悲從中來?
若整個社會都處於貧困落後,這無話可說,但香港卻是盈利滿溢,富可敵國,卻一而再忽略那貧窮線爭扎的市民.....揭開那華麗地氈,是污垢泥塵,香港實在是一個悲情城市。
屯門天水圍, 大多是新移民及領取綜綬家庭居住, 人口密度高, 品流較其他地區複雜, 惡勢力多, "黃賭毒"包羅萬有, 是香港著名悲慘城市之一!!!
有高官把天水圍形容為「悲情城市」,因為那裏的家庭暴力及精神情緒問題特別多。而有問題的人多,卻沒有足夠的支援,早為輿論及學者所詬病。
「悲情」的形容非常貼切,也反映了高官對這個新市鎮的認識,然此形容造成標籤效應,有居民指出此話有醜化之嫌;更有人說,天水圍是個有希望的地方,至少那裏出了個女狀元。過分樂觀無疑等如把問題否定了,但把問題埋在樂觀的大衣裏面仍然無改問題的存在。
近日的三母子命案引來許多聲討,有了震撼的受害者,服務提供者便立即成為眾矢之的,彷彿社工和精神科服務人員便是謀殺的元兇。幸好這樣的「審判」結果,只是依據媒介報道的「事實」所作出的結論,知情者看見這樣的「判決」,當然滿肚委屈,哭笑不得。
悲劇是罕見的,卻極具新聞價值。死去的姊姊手腳被綁,而弟弟則雙腳被綁,這情景起着極煽情的效果,故順利成為所有報章的頭條。悲劇只是出現了幾次,卻因為媒介的大幅報道而讓人感到那裏的確是個「悲情城市」。
悲劇發生後,議論、批評都不怎麼理性,更像情緒宣泄,市民借悲劇作為一塊白布,把自己的同情、憐憫及心中不快盡情投射。
政府在這個時候宣布推出達二千萬元的「社區精神健康協作計畫」,給人的感覺是政府快速回應市民訴求。然而,此計畫已規劃多時,針對的服務對象並非悲劇中的主角那種情況。此服務不能阻止類似的悲劇,卻可以令某些精神情緒出現問題,但從未看過醫生,又不肯去看醫生的人及早得到治療。
情緒的發泄也差不多了,同情別人的慾望也得到了滿足,也許是時候冷靜下來,以較學術的方法去探討為甚麼會出現「天水圍現象」。
天水圍本是一個四處是漁塘和農地的地方,風景優美,是拍友們的好去處。為了解決市民居住問題,在那裏建設新城鎮本是無可厚非。但是,要建設一個怎麼樣的新市鎮卻為「天水圍現象」埋下了伏綫。若把天水圍變成豪宅或私人住宅區,大概不會出現今天的「悲情」。
但在天水圍建設大量的公屋便為「悲劇現象」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由於地處偏遠,不少輪候公屋的人也不欲搬到那裏去。急於上樓或希望盡快得到安置的人,只要肯搬到那裏便立即可以入伙。漸漸,天水圍的公共屋邨便住了大群來港只有三數年的人、單親家庭、受情緒精神問題或長期病患困擾的人……他們在陌生環境建立自己的家園,但沒有足夠支援也不易重建社交網絡,他們整天活在壓力之下,再加上不易找到工作,脾氣暴躁自然出現更多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