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起因、經過、結果及影響!快!

2007-10-23 5:26 am
辛亥革命的起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回答 (3)

2007-10-23 5:34 am
✔ 最佳答案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A.改革派訴求的立憲國會與收回利權運動無成,加上皇族內閣引起全國性大騷動,部分改革派人士轉而傾向革命

B.革命派經十餘次武裝起義,宣傳已普及於海內外,全面性的大革命只待時機而已

2.時間:宣統3年8月19日(陽曆10月10日)

3.導火線:保路風潮

A.起因:a.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取消由民間紳商集資興辦粵漢及川漢鐵路的成案

b.清廷對於原有股本償還辦法不公,又藉築路為名,大借外債,引起不滿

B.結果:湘、鄂、川、粵等省的保路風潮,以四川最烈

C.影響:a.革命黨乘機活動,行革命之實,全省陷入混亂

b.清廷採取高壓政策,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

4.經過:武昌起義

A.湖北革命成功的原因

a.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武漢為九省通衢要地,漢陽又設有鋼鐵廠和兵工廠

b.革命黨人長期經營的結果

湖北自張之洞興辦新式教育後,一般人民富於維新思想,革命組織團體如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先後成立

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合併各個革命團體,便於指揮;由邊區革命進入中樞革命階段

B.時機:a.保路風潮起,鄂軍入川鎮壓,武漢較為空虛

b.革命機關被破壞

C.結果:a.湖廣總督瑞澂倉皇遁走,武昌光復,推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

b.軍政府連克漢口、漢陽,同時照會各國,聲明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及其既得利益,立獲各國承認,嚴守中立

5.影響:各省迅起響應

A.為武昌之役後,革命情勢能夠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得與清廷議和

a.內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獨立

b.上海、南京的光復以及海軍的歸附,更是大動國際視聽,並奠定了革命軍在長江下游的基礎

c.清廷雖仍保有直隸、山東、河南、甘肅及東三省,但已危機四伏,如:山東一度宣布獨立,東三省亦有半獨立性質的國民保安會

B.同盟會不能控制全局,導致後來革命失敗

a.獨立的各省非全由同盟會所策動,大多為立憲派、舊官僚、新軍或會黨所掌握

b.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導致共進會支持黎元洪,光復會投靠了袁世凱
2007-10-24 5:14 am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西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中國兩千年來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爲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重要口號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現在中國的官方主流認為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雖然推翻了清朝的帝制,但革命的成果旋即被北洋軍閥攫取,平均地權更是沒有實現。
[編輯] 國情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於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並不足以應付中國千年未逢的挑戰。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緒初年)的洋務運動,是一場由清室自發的改革。其重點為改良生產技術,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試圖以興辦工商業來加強中國的國力。然而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再敗於日本,顯示只限於技術層面的洋務運動,並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國內開始出現民間問政的風氣,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改革勢力的呼籲下,慈禧同意開始推行康梁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為清末新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策,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經有6萬多所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後,大量以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於1906年9月1日宣佈「預備仿行憲政」,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即立憲運動。其後各省選出了以地方士紳為主要成分的諮議局代表,這些各省的實權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憲,成立內閣,但屢為清政府所阻。而宣統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內閣竟然是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13名內閣成員有9名是滿族,7名是皇族的皇族內閣,更使立憲派人士大為失望。也因此種下在武昌起義之後,各省士紳由支持立憲轉而附和和支持革命。
參考: me
2007-10-23 5:37 am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
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 革命的準備與武昌起義 】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的起義,
而另一革命組織光復會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
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終於,在辛亥年間(1911年),滿清政府因強制徵收民營鐵路,引發人民強
烈不滿,最後滿清又採高壓政策壓迫人民妥協,將民眾憤怒的情緒激到了
最高點。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
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
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
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發生保路風潮成都血案,激起騷亂。清廷為撲滅保
路風潮,派出渝漢鐵路督辦、欽差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協助四
川清軍鎮壓。
10月9日,共進會領導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
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拘捕劉同等6人,
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
一槍,隨後起義士兵推舉,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步槍兩
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
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
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
令部。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
火,以火光為標誌。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
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
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
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
府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
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 革命的意義 】
辛亥革命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
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
國。在此之前的中國革命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
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 - 共和制。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
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
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
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自漢代董仲舒以來
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
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
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
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
「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
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
(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
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06: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2000051KK038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