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係網上拜祭

2007-10-22 5:29 am
咩係網上拜祭

回答 (1)

2007-10-22 9:41 am
✔ 最佳答案
現時網上拜祭成為新興的祭祖方式,人們可免去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之苦便可廿四小時隨時拜祭。點擊一兩下滑鼠便可取代傳統的祭祖方式,「網祭公司」介紹的網上拜祭服務,並不一定符合中國傳統的祭祀精神。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要親力親為才認為是孝的表現。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民漸趨依賴科技,便厭倦了要自己去拜祭,並有了藉口想不去。當「網祭公司」的成立,無疑就是讓下一代要視拜祭為重要的事情來看,不可忘記祖先的存在。這樣,下一代的人民亦較容易接納拜祭,縱使非親力親為,但卻不忘祖恩。

祭祖乃是講求有沒有那份心,當一個人還心存顧念祖上的恩德時,便會乖乖的祭祖。不過,祭祖有時還存在跨地域,當其未能抽空拜祭,並不表示其沒有心欲去。試想想,若為了拜祭而失去自己的工作,死去的親人還安心接受其祭祀嗎?所以,凡事都要往其切身處地去想,事情無絕對,那就是說網上拜祭可以代替舟車勞頓之苦,只要有那份心意,網上拜祭與真實拜祭無別。真實拜祭局限於儀式上,儀式是死的,人也要有變通,以網上拜祭嘗試取代真實拜祭,說不定有心拜祭的人會更多呢!

現代的科技日新月異,網上拜祭這種活動更顯得中國的科技不斷進步,故此要使科技得以進步就必須突破傳統。雖然說隨便點擊一兩下便可獻花、點歌或奠酒,但這就是突破傳統的拜祭方法。要知道,古代名人的墳墓在哪無人知道,當大家欲紀念他需何處尋呢?因為科技可令大家聚集在「網上公司」表示其心意,這種表現就是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方便。

此外,中國人重視孝,親自拜祭乃是上一代教導下一代要慎終追遠、不忘祖恩。當自己日後死後仍有子女的紀念,因此親自拜祭就是孝的表現。「網上拜祭」令人省卻親自拜祭的苦,帶給人方便,這種拜祭方法是否值得宣揚已成為很大的爭議。雖然我們身處科技進步的年代,懂得如何透過科技表示孝心,試想想,祖先對科技一竅不通,泉下有知還以為子孫無孝,這樣豈不是成為問題?故此傳統的祭祀精神仍是必須的。

我建議人民於網上祭祀的同時,亦不忘傳統的祭祀精神。那就是當能抽空祭祀時,便應自己親自去,而非經常足不出戶。





據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寄存在廣州火葬場骨灰樓裡的14萬個骨灰盒中,有1.3萬餘個骨灰盒的家屬不會來拜祭,而銀河公墓的2萬個骨灰盒中今年也有1/3的家屬不來拜祭。

近年來,為了方便那些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人們追憶先人、寄托哀思,一些網站開設了「網上祭奠」,輕點鼠標就能用獻花、上香、點燭以及聲情並茂的祭文拜祭去世的親友,寄托哀思。據統計,從去年開始廣州陸續有市民開始網上拜祭,到今年已有近200名用戶在廣州殯葬網申請了網上拜祭。全球網上建館量和訪問量最多的網同紀念網的祭奠總量已經達到6279289人次,建立網上紀念館64514座。

在外企工作的陸小姐說,由於工作較忙,平時節假日都難得回家一次,以前過年過節,她只能讓爸爸媽媽替她上炷香來祭奠祖輩。陸小姐說: 「前段時間,聽朋友說,上網就能祭奠去世親人,我馬上就去註冊了。」陸小姐在網上為爺爺、奶奶建了一個「悼念館」,用鼠標給去世的親人獻花、獻歌、祭酒,還留下了自己的心語寄托哀思。

今年民政部門新推出的電話預約骨灰上門服務,也受到一些市民的歡迎。截至昨天,共有55位市民電話預約服務,清明節當天,火葬場已送14盒骨灰上門。

市民:生前孝順好過死後拜祭

周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每年都會和親戚約好時間一起去拜祭已故的父母,大多數都要排隊等候拜祭臺。周先生說:「清明祭祖是最傳統的風俗,老家對此的要求甚於任何傳統節日,所以,我十多年來都堅持著親自去拜祭。」周先生說,不過,今年他的腿出了點問題,兒子又在外地讀書,所以今年沒有打算去火葬場拜祭了。周先生說:「這麼多年,我現在的思想已經有了些變化,子女應該在親人生前盡孝,人去世了才用拜祭形式來束縛自己,那是做給活人看的,實在沒什麼必要。」

「已故的人已經遠去,父母在天之靈也不希望我們舟車勞頓,來回奔波,傳統觀念只是一種迷信想法,網上拜祭和骨灰送上門服務都值得推廣。」陳先生說。

專家:新興方式象徵社會進步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研究中心主任葉春生認為,中國人在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都要上墳掃墓,這都是一種寄托哀思的表現,但寄托哀思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擠到火葬場去拜祭。與其耗費時間在指定的拜祭場所內摩肩接踵,倒不如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祭奠方式。民政部門力推的網上拜祭和骨灰上門,都是可取的方式,也慢慢被人們接受,是社會和人們意識的進步。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7: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1000051KK052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