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點形成的?

2007-10-22 4:16 am
颱風點形成的?help me

回答 (2)

2007-10-22 5:05 am
✔ 最佳答案
每年的夏、秋兩季,總有好幾個颱風帶來狂風暴雨,威脅我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對這個可怕的大風暴,我們實在不可不多加了解。

颱風的形成─

  在熱帶海洋的海面上,當海水受太陽照射,氣溫逐漸升高,而容易蒸發為溫度高、溼度高的水氣,散布到空氣中。熱空氣上升以後,四周的冷空氣便向這個空間填補,然後,冷空氣又因太陽照射變成熱空氣,再度向上升高。如此循環不已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形成後,四周的高氣壓網低氣壓流動,便如此形成了風,接著再與季風、信風相遇,產生一個猛烈的的旋渦,再加上地球的自轉,低氣壓就形成一個熱帶風暴。於是,旋渦越來越深,風越來越大,而達到每秒17.2公尺的風速(相當於8級風)時,終於達到了颱風的標準(輕度颱風)。這時,廣大的洋面繼續供給充分的水氣,形成組織的螺旋雲帶,颱風的威力不斷增強,開始對地球上的動、植物構成威脅。所以,颱風除了各地的俗稱以外,還有個正式的學名──「熱帶氣旋」,因為它通常發生在夏天的赤道附近。

颱風的結構─

  從高空俯瞰颱風,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直徑大約數百公里,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雲層成螺旋狀,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合,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這就是「颱風眼」;颱風強度越強,颱風眼越清楚。

  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而且氣壓越低,颱風強度越強。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沒有暴風雨,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颱風強度減弱時,颱風眼就逐漸模糊,因此,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

  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當颱風接近某地時,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

  颱風尚在遠方時,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下雨的時間也較短。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強度也逐漸增強,不久即成為暴風雨。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了解了這種情形,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

颱風行走的路徑─

  根據多年的觀察,氣氛學家將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颱風納成三條主要道路:

  第一條: 颱風在太平洋出現後,先向西行,最後掠過臺灣附近海面,向日本侵襲。

  第二條: 颱風由菲律賓的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經巴士海峽到臺灣附近,然後轉入南海,侵入臺灣沿海地區。

  第三條: 颱風從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一帶向西北西進行,約到達北 緯20-25度後,先轉向北再轉向東北,形成一拋物線的路徑,至高緯度處即轉變為溫帶氣旋而消滅。

  臺灣正好處於第一和第二條路徑上,因此,臺灣不幸有了一個多颱風的氣候。
2007-10-22 4:21 am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35: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1000051KK047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