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還是開元之治比較好

2007-10-21 10:45 pm
貞觀之治還是開元之治比較好?請說明原因 同詳細d 唔該@@

回答 (2)

2007-10-21 11:27 pm
✔ 最佳答案
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冇話邊個好些,兩個時期的政績都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以下是一些詳細的分析:
分析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鞏固中央集權,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突厥,擴大唐帝國對其他周圍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
1.吸取隋亡教訓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苛政,使太宗時刻引以為戒,太宗治國必以愛民為務,致力糾正前朝之失,這是貞觀之世致治的基本因素。
2.君主賢明
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救災恤民;而亦能致力獎勵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3.賢臣輔國
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群臣亦多為賢能之輩。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恭等,均名重一時。人才輩出,有助盛世之出現。
4.吏治清明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5.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龜茲﹑吐谷渾﹑吐蕃等,使唐朝聲威遠播,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大治之世。
分析開元之治:
1.改革吏治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採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2.發展經濟
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天寶元年(742年),大唐帝國的人口約4891萬人。
3.提倡文教
玄宗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鼎峰。
4.對外軍事
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彍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開元之治與貞觀之治的比較:
貞觀之治時,唐朝百廢待興,雖有所治績,但距「輝煌」還頗遠。但當時唐朝正值方興未艾之際,因此雖歷經政變,仍然應付自如。而到了開元之治時,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已臻於鼎盛,進入了黃金時代。但已處於盛極而衰的邊緣,因此已開始出現腐朽的現像,在遇到變亂時,即無力回天,結果走向滅亡。王夫之《讀通鑒論》:「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2007-10-21 11:33 pm
開元之治比貞觀之治好。
因為唐玄宗勵精圖治: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反;並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精簡機構;裁汰冗員;加強行政效率,使當時社會的富庶程度超過貞觀時期,令唐朝國力逹到巔峰,所以開元之治比貞觀之治好。


收錄日期: 2021-04-16 00:52: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1000051KK024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