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的登位方式(詳盡)-----thx

2007-10-21 8:06 pm
商湯的登位方式(詳盡)


快快快

回答 (2)

2007-10-21 8:15 pm
✔ 最佳答案
湯(?—前1588年)商朝的創建者(約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部落首領,13年為中國國王。姓子,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啺(音'唐',為甲骨文的'唐'字)、大乙,又稱高祖乙,原商族部落首領,與有莘氏通婚後,任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

當時夏桀王在位,夏朝國勢漸衰,矛盾異常尖銳,湯乘機起兵,首先攻滅葛(今河南寧陵北)及十多小國和部落。接著又克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部)等小國。經過11次戰爭,無敵於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王於鳴條之野,一舉滅夏。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稱「商湯革命」。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得民心者得天下凌雲題

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

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清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有道是人間萬苦朕最苦,總不悔九死落塵埃

輕生死,重與衰,百年一夢多感慨

九州方圓在民心,斬斷情絲不縈懷

誰不想國家昌盛民安樂,也難料恨水東逝歸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誰來主宰

遠古時代

夏 前漢 東晉 遼國 元
商 新 南北朝 金國 明
西周 後漢 隋 西夏國 清
東周 三國 唐 北宋 民國
秦 西晉 五代十國 南宋 新中國


(約公元前17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風雲人物 播音故事
子卒(商紂王) 武丁盛世



商代是繼夏代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
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
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
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
》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
,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
家。


商湯統治時期出現大好局面,得益於伊尹和仲虺這兩個賢臣的輔佐。據記載,他們二人
在政治上頗有主張。他們被湯任為右相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
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至太
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
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
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
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
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
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
‧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
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
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
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
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
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
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
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
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麼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
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
,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
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
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
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
「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
,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
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
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
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
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
、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
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
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
的基礎。

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餘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
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
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
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
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
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
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
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
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
,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
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
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
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
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
是宗祖神。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
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
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
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
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
」,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
朝就此滅亡。
參考: members.tripod.com/hero_culture/CHistory.ht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04: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1000051KK014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