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的故事見於漢·劉向的《說苑。敬慎》中: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
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
時,看到臺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 人,但嘴被紮了三
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行字:“古之慎
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
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
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訥于言而敏於
行”,而且''多言多敗''。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
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
來的。
成語題名: 三緘其口
所屬朝代: 漢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典故出處:
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解釋:
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沉默是金
生活是喜、怒、哀、樂的并集, 高興的時候我們引吭高歌, 難過的時候我們放聲哭泣, 似乎我們都習慣了用聲音去填補心靈上的空虛, 填補生活中的每一寸空白。或許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活得很累, 很煩擾, 為甚麼不試著為自己留一分沉默, 一片寧靜呢?
有的人認為﹕沉默就等於妥協退讓、姑息縱容。是這樣嗎? 答案是否定的。沉默是一種力量, 一種風度, 一種魅力, 它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與智慧-----懂得甚麼時候該講, 甚麼時候該保持緘默,甚麼時候該反抗,, 靜觀其變。面對大海的浩淼, 你的沉默意味著無畏, 坦然與睿智;面對流言, 你的沉默意味著包容一切的豁達與從容, 面對名利的誘惑, 你的沉默意味著對塵世無怨無悔的愛和投入......沉默不是忍讓, 不是遷就, 更不代表懦弱。它是一種深沉, 一種含蓄, 一種成熟。沉默是甚麼? 沉默是金, 沉默是無語的剛毅!
沉默并不是為了沉默本身, 沉默是為了爆發。想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 為的就是他朝「三千越甲可吞吳」。沉默是一個攢積勇氣與力量的過程, 是一個承受痛苦與磨煉的過程。別以為一聲不吭就是沉默, 沉默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它要求我們必須有鐵一般的堅強意志, 能屈能伸, 百折不撓的韌性。要做到沉默, 談何容易!
語文老師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坦途, 總會有沙石, 總會有泥濘。也就是說在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碰上困難。習慣上, 我們都大聲呼喊著要與困難作戰, 轟轟烈烈地, 而現在, 我們應該學會沉默, 用沉默, 用成熟, 用堅韌去迎接困難, 解決困難。
生活上也是一樣, 要繪出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 不一定非得用紅、橙、黃、綠、藍、靛、紫, 有時候在適當的地方留下一片空白, 或許有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結果。如果只求多不求精比把七種顏色疊在一起, 最緋只會像太陽光那樣, 由七色光組成, 在人看來卻是白光, 毫無顏色可言。
不要追求色彩占滿每一寸畫紙, 不要追求聲音填滿生活每一角落, 學會給畫紙留一片空白, 給自己留一片沉默
參考: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