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2007-10-20 3:56 am
怎樣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回答 (3)

2007-10-20 1:30 pm
✔ 最佳答案
求神的國與神的義的意思。

「國」即統治;「義」即公義,求神的義,有求神的旨意實現在地上的意思。

主耶穌說: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是要我們求神的統治和旨意先成就在我們身上,然後,神就會將生活所需賜給我們。

這是另類的生活方式,即憑對神的信心來生活,看是有些「危險」,卻是更蒙福的。
2007-10-30 12:07 am
可從《聖經》中領略「義」嗎?
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31204941

聖經哪一句金句最出名?
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0200447

《聖經》跟十字軍東征和中世紀的暴行有關嗎?
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0504461

[轉貼]聖經中對女人的說法
www.pcstudy.f4w.net/lb/cgi-bin/topic.cgi?forum=29&topic=396
2007-10-20 5:21 am




6:24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註:“瑪門”是“財利”的意思)。

6:25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6:26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6:27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註: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6:28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6:29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6:30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 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6:31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6: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6: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6:34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6:33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是指讓神在你的生命中居首位——尋求幫助時立刻轉向祂,讓祂的旨意充滿你的思想,以祂作為你的榜樣,凡事都服事順從祂。甚麼事對於你是真正重要的呢?一些人、物、目標和其他慾望全都在爭取佔你心中的首位,倘若你沒有積極立志以神居你生命中的首位,任何一樣都可以把祂摒諸你的心門之外。
太六:25 - 34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么,喝什么﹔為身體憂慮穿什么。。。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這段開頭的“所以”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憂慮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是跟上文說的全力追求地寶有關聯的。“憂慮”的原文是merimnao,是專指憂慮,心緒不安與關懷的意思。人因整個身心都投入追求地上的財寶,以換取吃的、喝的、穿的,以為活著就是單靠這些,所以為了這些需用,他憂心如焚。耶穌禁止的是人為著每日的食用,心緒不安,充滿憂慮的恐懼。理由是:
在二十五節,他指出上賜給我們生命,如果他賜給我們生命,我們當然可以信靠他會把其他次要的東西賜給我們。
在二十六節,他提到天空的飛鳥,連它都能夠無慮地得到養生之糧,更何況我們呢?
在二十七節,他說憂慮在任何事上都是沒有用的。
在二十八至三十節,他提到地上的花草,上帝怎樣裝飾它們,我們在上帝的眼中如此珍貴,豈不更應當無憂無慮地得到供養嗎?
在三十一節,他說要憂慮的應當是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而不是基督徒。我們憂慮是因為我們不信。
怎樣消除憂慮呢?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有比追求地上的財寶更為重要的,就是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是天上的財寶啊!
耶穌還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有人說:“昨天是一張已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還不能兌換的期票﹔今天才是現金在手,要謹慎地用它。”所以,我們不要為昨天和明天憂慮,那是徒勞無益的。
source: http://www.pcchong.net/JesusChrist/Jesus39.htm
http://www.chinesebible.org.hk
參考: as abov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8: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9000051KK041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