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咩傳統節日?

2007-10-20 1:25 am
中國有咩傳統節日?人們係節日會食咩野傳統食物?

回答 (3)

✔ 最佳答案
1、春節: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穀(得“穀子多”的吉利話),煮好飯菜要先祭天地、灶君、祖宗,然後全家盡情吃喝,歡聚一堂。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來年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響起,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後皆出門玩耍。

2、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中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3、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家門上要插柳枝。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如雞、燒肉、生果、糕點或祖先愛吃的食物等,或返回祭牌位後在家進餐。

4、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民國以前,各家門掛菖蒲,在小孩眼、耳部塗雄黃粉,頸部、手部拴五色錢、掛香包,認為可避蟲蛇、邪惡。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獻天地、祖靈牌位。今逢此節,以吃為主。主要有 :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5、七夕: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和元宵節有差不多的意義,“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都是其傳統食品。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繡花針丟入水裏,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繡工作是拙是巧。還有一種遊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6、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這些習俗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7、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8、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參考: 比較長, 不過原因係講解來源~
2007-10-20 2:03 am
農曆新年:過年前的年三十晚會食湯丸(一家團圓),過年時會食年糕、蘿蔔糕、馬蹄糕(要步步高陞)、瓜子、油角、笑口棗、糖蓮子等
清明節(不過好似冇乜傳統食品)
端午節:糭
中秋節:月餅、楊桃、水晶梨、柚子(仲可以做柚子燈籠,一物二用)
重陽節(不過好似都冇乜傳統食品)
冬至:人們會做節,所謂冬大過年
參考: 自己
2007-10-24 2:26 am
春節: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穀(得“穀子多”的吉利話),煮好飯菜要先祭天地、灶君、祖宗,然後全家盡情吃喝,歡聚一堂。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來年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響起,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後皆出門玩耍。


2.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家門上要插柳枝。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如雞、燒肉、生果、糕點或祖先愛吃的食物等,或返回祭牌位後在家進餐。

4、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民國以前,各家門掛菖蒲,在小孩眼、耳部塗雄黃粉,頸部、手部拴五色錢、掛香包,認為可避蟲蛇、邪惡。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獻天地、祖靈牌位。今逢此節,以吃為主。主要有 :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5、七夕: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和元宵節有差不多的意義,“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都是其傳統食品。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繡花針丟入水裏,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繡工作是拙是巧。還有一種遊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6、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這些習俗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7、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3: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9000051KK032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