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甲午海戰戰敗原因,許多軍事門外漢就連戰艦與巡洋艦都未分得清楚,就來胡吹一番,騎呢爆笑之餘,所以就抄本人之前的答案如下: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700734
甲午海戰,其實主要戰敗原因,不在北洋水師黃海一戰,而是陸戰全敗,日軍攻陷威海衛港外砲台,利用原屬清軍之砲台跨射泊於港內之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就只有扯白旗的份兒。不過歷史家總有偏頗,緣因陸上清軍以八旗子弟佔多,北洋艦隊則以福建老鄉為主,所以論到要背戰敗這黑鑊者,總不會算到八旗子弟這些皇親貴族身上,就只有請那批南蠻賤民,捱義氣背鑊,承受戰敗罵名至今,正所謂同人唔同命,誰叫他們不懂投胎選種族群呀!
不過歷史之糊塗,又豈只張冠李戴,指鹿為馬,還有許多楝篤笑料,所以就要與大家分享,不過就不要笑爆肚皮。這些笑料,莫過如說北洋艦隊破舊殘廢,又如李鴻章保留實力等,其中最攪笑莫如艦隊炮彈不會爆,就說給人做了手腳,換了沙石充數,又此可見,時人軍事常識之淺薄無知,真是到了驚人地步。雖知炮彈頭當然不爆,爆的彈頭在艦戰中有何用?基本上砲彈彈頭,分反裝甲及反人員彈頭,反裝甲彈頭以砲彈速度貫穿裝甲,稱為穿甲彈。而人員殺傷彈,會以爆破碎片及爆風殺傷人員,稱為榴彈。兩者彈頭設計不同,用錯了就效果全無。而艦戰時各人都在船倉內,有裝甲或倉板保護,用榴彈並無殺傷效果。而用穿甲彈目的為貫穿裝甲,擊毀倉內設施及殺傷人員,而非爆炸,事實上有物理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有堅硬裝甲面外爆炸,並不能炸開裝甲板,而爆炸反會使彈頭彈開,所以要對付軍艦,自然用彈頭不會爆的穿甲彈最有效,而時人就說成因此而敗陣。用最合適的武器是戰敗原因?你說這論點不笑死街坊?
如果說砲彈彈藥出問題,所以打不到砲。這論點又好攪笑,首先是當年北洋艦隊所用大砲,大都是德國克魯伯兵工廠的優質大砲,所以砲彈也是原裝入口,中國並沒有生產線。而以德國人務實作風,斷不會在彈藥做手腳以壞自家招牌這麼笨,而且就算有人從中做手腳,臨陣拚命,艦隊官兵豈不會事前檢查砲彈,這等關係自己性命的大事,誰會馬虎了事。可況黃海戰役打了五小時,北洋艦隊如打不到砲,這五小時如何過?在唱歌跳舞、吃喝玩樂?而日艦則在睡大覺乎?
所以北洋艦隊大敗,絕不是因為是一支殘舊的豆腐渣艦隊,反而是當時一支超級艦隊。北洋艦隊當年是世界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的艦隊,無論在火力噸位,都是亞洲第一,而船艦建成,只有十年時間,而一般船艦之可用壽命,最少五十年,所以不存在殘舊破爛這情況。而且北洋艦隊,本身就經費多得很,自南洋大臣沈葆楨上奏南北艦隊,北洋艦隊每年經費,就有四百萬兩,當年這四百萬兩,已是天文數字,需知當年一個綠營兵仔,月餉就是一兩多,而當年建造一艘鎮遠級軍艦,費用只是六十萬兩,所以北洋艦隊一年經費,已夠多造鎮遠號五、六艘之多。就因為經費充足,李鴻章就可以好豪,攪個超級艦隊。這艦隊如何超級,就是集當時軍事科技之尖端也。北洋艦隊,是集英、法、德三個軍事技術之結晶,因為艦隊各艦,有些在英國建造,有些在德國建造,引擎就是法國貨,大砲就是德國貨,夠騎呢之餘,其實都是集各國之大成,最尖端之技術,就連英國這海上王國,都自嘆不如,亦無此派頭。當然啦!英國又怎會用法國引擎,又怎會用德國大砲呢?自家能造的,可不必假手於人!所以這種混種武器,就只有中國獨有。如不相信,可以上「中國軍艦博物館」這網頁看看,網址:
http://www.yaox.com/cwm/,就可以知道當年北洋艦隊各艦,都是來路貨!
問題亦在此,試想想,十九世紀的中國,其工業力量,可以維持這等艦隊的後勤維諼工作嗎?英國用英制呎寸,德國法國用公制呎寸,兩者零件規格都不同,亦不可以互用,單是生產螺絲等零件,要多少條生產線及多大的規模,才能做到?而事實上北洋艦艇所用的零件,就連螺絲都要入口,你說多麻煩。所以北洋艦艇,作戰時有所顧忌,不敢勇往直前,絕不是因為聽了李鴻章保留戰艦的說話。這說法也很可笑,皆因當時俘虜敵艦是常事,這在下段再解釋,所以打敗了仗,戰艦多被奪去,廣丙號就是例子,要打敗而保留戰艦,根本是天方夜談。要保艦,戰勝是唯一的方式,老李縱是糊塗,也不會不知,就算老李真的不知,當年海軍出身的艦隊管帶,豈會不知而聽命!事實是北洋艦隊日常操練都很疏漏,因為不能有零件耗損嘛!有耗損,上級不會因為下屬操練勤力而加獎,反而會因為零件耗損而需上報,再申請購置入口,手續煩複而加罪於下級。在中國人成敗論英雄的文化下,出問題只會視為有關人士無能不濟,而不會因為這是必然的事而想辦法改善或解決。所以結論就是小做小錯,唔做唔錯!唔操練就自然沒有損耗,艦隻保持良好,官位就自己平安,這是當官的哲學,可不能全算在李鴻章身上!
此外,亦有一攪笑論調,就是艦隊派系爭權,互不支援。這就好明顯反映出論者根本連北洋艦隊實際是怎樣都不知道。根據近代歷史家唐德剛博士的考証,當年參與黃海戰役的十四名領帶(艦長),全是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的畢業生,亦都是南方人,福建藉人士為主。他們同窗五載,由最基本的打繩結學起,到結業後派到艦上實習,經歷了1884年中法越南戰爭、法國艦隊突襲馬尾港、南洋艦隊被毀的一幕,雖不能說他們個個胸懷大志,致力復興,但說到他們會攪派系窩裡鬥,就真是太輕視中國人重人情鄉情等情誼的作風啦!而且當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受業者,都是貧苦農民子弟,想謀一技維生,而因為學堂既有書可讀,又有食宿零用錢供應,才會投效。因此其出身階層,在清代屬於貧賤一類。而海軍軍官,當年地位也不很高,當年南洋大臣沈葆楨,就愛叫福州船政學堂為「求是堂藝館」,這反映在讀線裝書出身的夫子及滿清貴胄來看,海軍軍官,只是工匠,地位與妓女一樣,都是賤民。出身不好,地位又低,可以爭到甚麼權位,鬥到個甚麼名堂!更可況當年最終話事人是滿族,劉步蟾、鄧世昌等這些漢族南蠻賤民,沾權力邊還未夠班呢!
有此誤錯,又是缺乏軍事常識之故。需知當年北洋艦隊,雖然毫費不少金錢打造,但不如日本,一氣呵成地建成,而是分幾個階段,分批建造,這又是中國人好大喜功之累。皆因當年中國及日本,在發展海軍都是門外漢,大家都不熟門路,日本就派員學習,潛心研究,到有所成就,才決定建那種艦合適,如何建造才好,而且此時,日本也在發展工業,為艦隊之後勤維護建立基礎。而中國就急於求成,未學行先學走,就唯有摸石子過河,見步走步,所以攪到到底都未知那種艦最合中國國情,但超級艦隊就擺在眼前,問題就多著。補給不說,就是作戰時維持隊形,已很困難,因為各艦建造期不一,規格不同,清軍各艦,由七千多噸至三千多噸都有,速度就有異,不如日艦平均在四千噸左右,速度就很一致,編隊作戰就可以互相支援。而北洋艦隊平時裝門面出操,問題自不會見,但一到戰陣,速度不一,艦隊隊形自然散亂,既不能互相作火力支援,連開砲也要考慮誤擊友艦,因為沒了編隊,誰都不知誰的艦會在那個位置出現。打砲都要小心考慮,又如何奮勇作戰呢?而且當時受超級武器充昏腦袋,船堅砲利為不二法門,但不知艦堅裝甲厚,砲多船身重,速度就只有慢著,而不是艦內動力煱爐老舊問題!所以最終整個黃海戰役,鎮遠定遠二艦,就成為捱打的主角,皆因二艦最大,裝甲最厚,速度亦是最慢的,而其他各艦,就只有慶幸沒被釘中,那有救援的動機。
不過,當年作戰,意見分歧是有的,就是艦隊的管帶與提督之間。當年北洋艦隊提督,就不是馬尾系的丁汝昌,此君勤王有功,出身自淮軍水師。水師與海軍者,名稱不同,相差天與地。水師用的是舊式海戰,即是海上陸戰,用的都是刀槍劍戟,弓弩盾牌,而大砲這玩藝兒,就只是配角,目的都是為了折損敵艦人員,好讓之後派兵衝上敵艦格鬥,就可以人多打人少,當收拾完敵艦上人員後,就佔領敵艦,這種做法,不是因為環保循環再用,而是以前造艦花費不少,倒不如搶對方艦,既可減少敵方實力,又可增加本身戰力。而且以前用前膛砲時期,大砲打不準亦不遠,難於打沈船艦。如果要打沈船艦,最有效的方式為以本身船隻來撞沈敵艦。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以己艦撞擊日艦吉野號,就是這種戰法的遺風。所以海上格鬥戰,在北洋艦隊中,仍是主流,因為清軍船大人多,格鬥自然佔優,加上提督也是格鬥出身,壓根兒不如劉步蟾等人懂放砲。無奈日本仔也不笨,自1875年面世的明膠炸藥、之後無煙炸藥的出現,就產生了後膛大砲,這些砲既準且遠,砲術射擊就凌駕於刀槍劍戟之上,丁汝昌等仍想和日軍比劃比劃,就無緣啦!不過北洋艦隊雖全以新科技包裝,骨子裡仍是老一套,所以大砲砲彈不足,不是因為要用軍費孝敬慈禧太后,而是領軍的頭頭,仍是抱著過時本子辦事,砲彈不足,就船隻夠大撞得就行,訓練不足,就人數多取勝,在這種古董思想下,部下的性命就只有犧牲的份兒!
不過當年北洋艦隊都不是打得很爛,至少打了五小時,其實當年日軍傷亡也不少,只是歷史家獨愛記錄北洋艦隊死傷多少,就使人誤會,損失的都只是北洋艦隊,其實日軍也有艦損。而當年有份參與戰陣的歐洲軍事專家,對於鎮遠級軍艦,捱了五小時砲都能航行,就覺得很了不起,不過中國人就不知的多。其實當年中國迷信船堅砲利會打勝仗,而到現在,在知識+中常見人問,那種武器最利害,這種思想,就反映出好多人以為擁有最強、最利害的武器,就一定可以打勝仗的。而北洋艦隊的覆沒,就正是這種以為有犀利武器,最後攪到全軍覆沒的例子。在現實戰爭,沒有有效的後勤補給體制及完善的作戰策略,任何犀利武器都只會淪為廢物。其實黃海戰役後,北洋艦隊大部份艦隻仍在,不過就無戰鬥力,因為砲彈要入口,零件要訂購,就要等滿清這個官僚體制,牛步般速度向外國訂購砲彈零件,直到威海衛陷落,北洋艦隊的補給還未送到!大顆兒就只有飲恨代替飲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