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翦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生平:
李清照(自號 易安 居士,生於北宋神宗元豐田年-一O八一)。卒年不詳。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她出生於貴族底書香之家,父親李格非,曾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一個很風雅的官員。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家學淵源,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德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以『金石錄』一書名滿天下。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曾作宰相,山東諸誠人。他和清照同年,他們是二十歲結婚的。那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雖係宰相之子,但無習氣,他們結婚之後,閨房之樂,在於學問方面的共同研究。
趙明誠在婚後曾做幾個地方的長吏,曾知萊淄兩州(山東)及湖州太守(浙江。但未到任),他家原相當富有,而明誠數服官,收入當亦可觀。但趙明誠把錢都用在搜集金石書畫這方面去了。編著及刻印『金石錄』一書,大約耗掉了他們財產的大半。由於服官,趙明誠和妻子分別的時候便時常有,他們是恩愛的,清照在和丈夫分別後,相思不已,她曾寫過不少詞給丈夫。
李清照在年輕時,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強,汴京卻還在歌舞昇平之中,當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後,中原局面日非,他們夫婦在山東無法安居了。建炎元年,他們流亡到南京。他們由山東入蘇北,渡江到金陵。這時,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趙明誠是有官守的,他一到金陵,便向政府報到,後來,高宗委他為湖州太守。這次流亡,對趙明誠的健康是有著損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李清照守著他,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心情的低沈,當然可想而知,這樣拖到建炎三年,趙明誠一病不起。享年祇四十九歲。湖州太守,也迄未到任。
明誠死後,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而且,就在趙明誠死的那一年,江南局面也起了大變,金兀朮引大兵南侵,於建炎三年有月攻南京,清照又倉皇走上流亡之途。她由南京到杭州,年底杭州又陷,清照渡錢塘江入浙東避難。李清照浙東走了不少地方,她到紹興、金華、到寧波,又到溫州等地,後來臨安(杭州)光復,她才回到臨安居住。
對於南朝的政治,清照是憤懣的、不平的-南渡君臣,昏瞶而少進取心,和汴京時並無本質的差異。她看在眼裏,發而為詩。由於她對時政的不平,自然也得罪不少人,於是,人們便造出一些謠言來詆譭她,說她在投老之年,改嫁一個品德敗壞的男人,這謠言還說出那男人的姓名為張汝舟。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悽苦,其居住的地區也很流動,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均是名人,她自已,也負一時重譽。但她的暮年是孤獨的,南渡君臣,在紹興之後已逐漸安定下來,大家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我們的女詞人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
她是被南渡的權貴們遺忘了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書中亦無可考,據一般推斷,她大約活了六十歲。
-語譯:
粉紅色的蓮花謝了,竹席子已經感到秋天的涼意。輕輕地解下夏天的羅衣,獨自登上木蘭小舟。誰從遠方寄來我久盼未得的書信呢?舉目遠望,只見萬里碧空中一行南飛的大雁。(錦書無有,雁字空回),清亮的月光悄然灑滿了西樓。青春像花兒一樣空自凋殘,寶貴的年華似河水那麼匆匆流去。二人身處兩地,卻有著同樣的相思,因而產生了愁緒。這種相思之苦無法消除,皺著的眉頭才剛剛舒展,心裡卻又湧起了愁思。
-賞析:
全詞移情入景,通過各種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詞人的思念之情。上闋寫詞人獨自泛舟,面對紅荷香殘的秋色,陣陣涼意,透露了詩人心境的寂寞惆悵。仰望長空,雁字一行,表現詞人對傳書鴻雁的殷切期望。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與開頭相呼應,又暗寓年華易逝,使身處異地的情人同為憂愁,詞人藉流水將兩人的相思之情連在一起。最後,通過詞中人臉部表情的剎那變化,將內心深處無形和無法抑制的情思傳神地表達出來。
a.《一翦梅》李清照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直接抒發作者思念丈夫的愁苦。
b.「輕解羅棠,獨上蘭舟。」
作者為消相思之苦,只好出外散心。她輕輕解下羅裳,獨自乘船。透過
一連串活動的描寫抒發作者那種孤獨、寂寞,日夜思念丈夫之情。這是通過敘事來抒情,就是在敘述的字里行問抒發感情。因此書這種敘述和一般的敘述不同。
c.「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藉此抒發時光流逝,紅顏虛渡芳華之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借雲、雁抒發作者孤獨、相思,日夜盼望丈夫書信的愁懷。這是借景抒情法
d.「紅藕香殘玉簟秋」藉玉蓆生涼來抒發淒涼孤獨的內心感受。這是借物抒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