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希望能幫到您
圖片參考:
http://us.i1.yimg.com/us.yimg.com/i/mesg/tsmileys2/40.gif
香港貧富懸殊的成因:
九十年代後期,經過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的泡沫經濟爆破,香港大量基層及中層勞工面對失業及減薪的影響,貧富懸殊更出現急劇惡化的情況。以第一個五等份組別1 的住戶來計,在90年其平均每月收入是$3,450,到97年這組別的平均收入在扣除通脹後實質輕微上升至$3,668,但到99年1-9月份有關平均收入大幅下降至$2,645。換句話來說,香港最貧窮的五分一家庭在九零年至九九年期間,實質收入下降了兩成多(23.3%),而且下降更集中於九七年之後,由九七年至今收入下降差不多達三成(28.9%)。反觀香港富裕階層的收入則有可觀的增長,以第五個五等份組別的住戶來計,在90年其平均每月收入是$28,850,到97年這組別的平均收入實質大幅上升至$36,397,而在金融風暴後其收入仍有實質增長,到99年1-9月份這組別的平均收入增至$37,115。換句話來說,香港最富裕的五分一家庭在九零年至九九年期間,實質收入上升了超過兩成半(26.1%),而在九七年之後,收入亦增加了2.0%。可見在九七年金融風暴的打擊集中於低薪低技術的工人,而對行政專業人士只有輕微的影響。
香港貧富懸殊的趨勢:
根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書》,月入少於四千元的住戶數目,由○三年第一季的十八萬五千三百戶,上升至○四年第三季的十九萬三千八百戶。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更愈趨激烈,堅尼系數升至○點五二五,全球排第五位,僅次於智利、墨西哥、哥斯達尼加、烏拉圭等發展中國家。
四年過去,香港貧富懸殊有增無減,所謂「新經濟」的「額外就業機會」及「新的技能需求」﹝及伴隨的自主感和滿足感﹞的受惠者其實只落在少數企業「核心」份子手上,對二百多萬的一般基層工人來說,不是忍受向下的社會流動,就只能繼續在勞動條件每況愈下、缺乏職業福利和保障的次等勞動力市場劇烈處境下掙扎求存,而政府卻不在增撥基層教育資源、規管過長工時等方面作出任何承諾。
香港貧富懸殊的特徵:(次要)
香港的貧窮問題,亦有地區性的分別。根據社聯的資料顯示:以2001年為例,香港貧窮率最高的地區,分別是深水涉(24.4%)、觀塘(22.6%)和元朗(22.3%),而貧窮率最低的地區,則包括灣仔(10.3%)、中環(10.8%)和東區(12%),相差近一倍。這些貧窮地區通常較多長者、綜緩戶和新來港人士居住,而且該區的就業率偏低,相對於全港勞動人口參與率63%,深水涉及觀塘則分別只有58%和59%。而地區組成人口的職業分佈,深水涉區有30%是經理和專業人員,相比灣仔區的52%明顯低得多,反之,工藝及有關人員的比率則較灣仔區高。深水涉和觀塘的老年人口(以65歲以上人士為標準)比率亦較高,分別佔了14%和15%,相比中西區的10%和灣仔區的12%都要高。
這種地區性的貧窮人口分布與城巿規劃有很大的關係。香港的屋多集中在九龍、新界,港島區則相對較少。港島區的屋大多已發展了二、三十年,富戶較多,反觀不少新建的屋都是在新界,如天水圍、元朗一帶。而政府亦通常將低收入人士遷往這些地區。一般來說這些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少,離巿區亦遠,低收入人士需要付出高昂的交通費和漫長的交通時間去求職或工作,但卻收入微薄,這種種不利就業的因素,導致該區的就業人口持續偏低,亦造成惡性循環。而一些舊區,例如深水涉區,不但舊樓多,而且很多舊樓亦沒有電梯,又是籠屋、板間房的集中地,但因為租金便宜,鄰近巿區,因此吸引了不少新來港人士和低收入人士在此居住。
深水涉區昔日是一個以工業及批發零售業為主的地區,但現時這些行業大部分已式微,現在只能以批發零售業苟延殘喘。而觀塘區,則曾經是促進香港經濟繁榮的工業區,從事工業的人士收入原本也較從事飲食、清潔等職業的人士為高,但自從香港的工業北移,這些人士頓失所依,收入大減,甚至無工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