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 土耳其攻伊原因 ??? (10分)

2007-10-18 11:33 am
[國際新聞] 土耳其攻伊原因 ???

點解要攻打人地呢 ??????????

回答 (2)

2007-10-19 1:45 am
✔ 最佳答案
土耳其與伊拉克、伊朗接壤的邊境,住了一個古老的民族─庫爾德族。庫爾德族人從二戰後便希望獨立,而西方國家看準了這點,每當這區有甚麼事時,便告訴庫爾德族人會幫助他們,但條件是這些那些。但每當西方國家得到好處後,便反面不認人。庫爾德人經過多次被出賣後,便成立了一個激進的庫爾德工人黨(簡稱pkk)。由於他們是以激進的方式來完成立國的企圖,所以被國際社會視為恐怖組織之一。
第二次伊戰,美國為了能專心對付薩達姆,於是便給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族人好處,使他們能對付北部的伊軍;又為了美軍的安全及運輸成本,於是拉攏土耳其借出土地,讓美軍能在土國向伊拉克出擊。本來這兩點是毫無任何相關的,但問題卻出現在這裏。庫爾德族人在伊拉克成立軍事訓練基地,一方面是為了對付伊軍,但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立國,而且很多在土耳其發生的襲擊都是從伊北出發的。
美國為了伊北的安全,默許了庫族人的行為,同時又希望土國能繼續為美軍大開方便之門,又不準土國他們進入伊北,這使得土國的人民及政府有些不滿,加上早前發生在土國的襲擊做成了二十多名軍民死亡,而且pkk比示還會陸續有來,這已使得土國人民相當不滿;但不單如此,在發生襲擊後,美國國會的一個委員會,將1915年奧圖曼帝國(土耳其的前身)屠殺亞美尼亞人事件,列作種族滅絕行為,這使得土國政府忍無可忍,土國人民亦對美國此舉反感。
土國為了自身的安全,決定派出約一萬五千人的兵力消滅在土國的pkk,為了更震攝pkk,他們亦會攻入伊北,將整個訓練基地連根拔起,及留下約五萬兵力在邊境。雖然美國曾作出反對,但土國的總統布希則對美國的「關心」作出回應,「他們從千里之外派兵攻打伊拉克時,又可曾咨詢過我們的意見,如今,我們的軍事行動,亦不須其他國家插手」。同時又表明,「我們的行動是志在必行,必要時改變和美國的友好關係亦在所不惜」。
無論如何,這場仗是必打無疑,問題是美國在這場兩方都是盟友的情況下如何作出安排?若兩方面都不支持,或支持土國的行動,則伊北無疑將進入無政府狀態,禍亂四起,因庫族人有被出賣的感覺;若支持庫族人,則土國便會和美國決裂,這樣無疑使土國改投俄國,對美國在中東的佈署不利,同時亦會增加美國進入伊拉克的成本,及影響在伊美軍的安全,我們且看美國總統如何拆招。
2007-10-18 11:49 am
土耳其決定向伊拉克派兵的背後~~~土耳其議會7日授權政府向伊拉克派遣維和部隊,土因此成為第一個決定向伊派兵的伊斯蘭國家。從戰前拒絕美國軍隊過境開辟所謂“北方戰線”,到戰後對是否響應美國的要求而出兵伊拉克長時間舉棋不定,土耳其在反復權衡自己的國家利益後最終作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在政治上長期同美國頂牛不符合土耳其的利益。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國,土耳其在地區問題、加入歐盟和塞浦路斯等問題上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在經濟上更是有求於美國。幾個月來,美國一直向土耳其施加壓力,敦促土盡快作出派兵決定。美國明確表示,只有土耳其派兵,才能有助於恢復因土議會拒絕美軍進入土南部開辟打擊伊拉克的“北方戰線”而遭重創的美土關系。美國最近提出的向土耳其提供85億美元貸款的條件之一也要看土在伊拉克問題上是否合作。

  庫爾德問題是促使土下決定的又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土耳其庫爾德分離主義運動一直是土政府的心腹大患。伊拉克戰爭前,土耳其寧愿開罪美國,也要拒絕美軍進駐土耳其開辟北方戰線的計劃,其主要原因就是擔心伊拉克局勢失控引發伊拉克庫爾德人借機獨立,進而誘發土耳其國內的庫爾德問題。為了壓制庫爾德分離主義勢力,土耳其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一直在伊拉克北部駐有軍隊。最近,土、美兩國代表團在安卡拉經過多輪談判,通過了共同打擊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行動計劃。這就使土耳其名正言順地保持住在伊拉克北部的軍事存在,從而牽制伊拉克庫爾德人的獨立傾向。

  公開派兵進入伊拉克有助於改變土耳其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一直面臨的被動處境,增強土耳其在伊戰後重建中的影響和地位,從而確保自己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然而,土耳其決定派兵并非毫無顧忌。國內強烈的反美情緒和反對派兵的民意,以及對伊拉克人是否接受土軍維和的擔心等,都是幾個月來讓土政府對美國的要求一直拖而不決的原因。目前,雖然已決定派兵,但土耳其在出兵時間、人數和部署地點等問題上仍需要同美國討價還價。土方的要求不僅要得到美國同意,也牽涉到同伊拉克臨管會的關系和庫爾德人的利益。土耳其的卷入必將使伊拉克內部的各種矛盾變得更加復雜,也使它與伊臨管會的關系面臨著考驗。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8000051KK003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