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孟子。騰文公下》裡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有一個人,每天偷他鄰居的一只雞,有人勸阻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那個人聽了,也覺得這樣乾是不道德的,但卻回答說:『那麼好吧,我就減少些,每月偷他一只小雞,等到明年我就不乾了。』
讀完這則寓言故事,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他的理由是,偷雞確實是不光彩的,但不能馬上改掉,得要容期緩限,慢慢來,等什麼時候思想覺悟了,再洗手不乾。如果按照這位古人的邏輯,有些事情的後果怕是不堪設想。試想有人調戲婦女,別人出來勸阻,如果按照他這個邏輯推論:『那麼好吧,我現在每月調戲10名婦女,以後減為每月調戲1名,等5年以後我就不乾了。』如果是那樣的話,還得有多少良家婦女遭到他的禍害?其實,這位古人的骨子裡,就是不想改錯,尋找理由和借口,繼續乾這種缺德的勾當。那個勸阻的人說得一針見血:『知其非議,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古人偷雞的故事,並非真實,只是虛構而已。這是宋國大夫戴盈之對孟子說,想要勸國君免除關稅,恢復古制,只收貨物的十分之一稅率,但今年不能執行,暫時減少賦稅,來年再行古法。孟子聽後以此為喻,給宋國大夫瞎編了這麼一個故事,沒想到孟子成了千古教唆犯,為後人效仿『偷雞者』編造了一個典型。自『偷雞邏輯』傳世以來,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效法者,承其銥缽,發揚光大,時至今日,『偷雞者』仍大有人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利用職權,循私舞弊,大搞不正之風,卻振振有詞,拿出『偷雞邏輯』來姑息遷就: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允許犯錯誤,也允許改錯誤。解決不正之風要循序漸進,逐步糾正,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得要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不久前我的一個朋友和我說起一個要魚的小故事。去年的春節前夕,一個部門想要它的下屬單位給弄點魚,其中一個領導說:『現在正進行整黨教育,很剎不正之風,這樣做恐怕不妥吧?』另一個卻不以為然:『扭轉不之風不是一下子可以剎住的,年年糾正年年犯,這得慢慢來。為了減少在社會上的影響,往年每個領導搞80斤,今年可以少點弄60斤,以後咱們逐步收斂。』聽了這件事,覺得十分驚訝,上下相遙千年,古今之人竟何其相似乃爾。
古代的偷雞者和當代的要魚者,竟是一個邏輯,按照他們的邏輯,每天偷一只,那太多了,『非君子之道』;改為每月偷一只,減少了,那就是進步。實際上王八叫烏龜還是一回事,由日偷一只到月偷一只,這只是數量上的減少,並不是偷盜性質的改變,更不是所謂的進步。這個小寓言啟示我們,當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就應當立即改正,改正得越快越好,越徹底越好,不應找種種理由姑息遷就。如果學古人的偷雞邏輯,一味地寬容自己,給自己留有借口,那就容易釀出大禍,走向犯罪的深淵。所謂『千裡長堤,毀於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近些年來,黨內各種不正之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比如公款大吃大喝,屢禁屢吃屢屢禁屢屢吃,常反常犯常常反常常犯。正像有人所說的那樣:『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千錘百煉』。不正之風所以得不到根治,追本溯源,恐怕孟子這老頭要負有一定的歷史責任,如果不是他在那瞎編古人『偷雞邏輯』的故事影響這麼久遠,我們那些好搞不正之風的黨員乾部,恐怕早已知錯就改了。
2007-10-18 02:34:05 補充:
戴盈之1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2未能,請輕之,以待 來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3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2007-10-18 02:34:13 補充:
【譯文】 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征稅,今年內 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么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告誡他 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請讓我先減少一些,每月 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徹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這种行為不合 于道義,就應該赶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