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改革開放是正確抉擇"裡所指的抉擇,是不是母親乎的抉擇

2007-10-16 8:55 pm
"溫:改革開放是正確抉擇"裡所指的抉擇,是不是母親乎的抉擇

回答 (2)

2007-10-17 4:29 am
✔ 最佳答案
"溫:改革開放是正確抉擇"裡所指的抉擇,是不是母親乎的抉擇
當然不是,是指中國改革後,應與時並進,參考日本的做法
由於古中國思想保守,要學日本的開放
對外界開放,於學術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都有好處
這只是大概而已
2007-10-16 9:04 pm
政治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9/Portal.svg/32px-Portal.svg.png
政治主題首頁


政治是各種集團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集團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1][2]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目錄[隱藏]

1 詞源
2 政治的演變

2.1 古希臘
2.2 古羅馬
2.3 西方中世紀
2.4 古代中國
2.5 現代政治
3 不同學科中的政治

3.1 政治學
3.2 經濟學
3.3 社會學
3.4 法學
3.5 人類學
4 參看
5 參考文獻





[編輯] 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3]。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中文里的「政治」一詞很早就有使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時一般都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各有其不同的含義[3]。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2],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里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4]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編輯] 政治的演變


[編輯] 古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2]。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5]」



[編輯] 古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2]。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不同的權力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potestas,根據制度設置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諮詢權
和諧狀態

奉公守法
自由辯論


[編輯] 西方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6]。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編輯] 古代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2]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2]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12: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6000051KK010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