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華夏一般代指中國(人或地),不過倒是有幾種說法(都是抄回來的)。
***
一: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的一回事)。
《春秋左傳正義》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
二: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西元前 547年):
“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爲中國也”。
“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是指當時中原諸侯。
***
三: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後由於合併融合,
蠻,夷,戎,狄等民族相繼融入華夏族,構成後來漢族的主體。
而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上,以禹為代表的夏後族是起過重大作用的。
夏後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又獲得了華夏族的稱號。
(另一說指,「夏」是因夏水(即漢水)而得名)
而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
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是華夏族,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稱爲華夏的原由。
今天,人們用“華夏”來代表中華民族。
“華夏子孫”也是海外華人感到自豪的光榮稱號。
***
四:夏朝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帶有「中國」之意,
「夏人」即為「中國之人」。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
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
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
五:華夏此名是起源於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相傳這裡是伏羲的居地。
不晚於清乾隆年門的《通鑒輯覽》記載:“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紀。
帝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
生帝于成纪。華胥古國,寰宇記,蓝田县有華胥氏陵。
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就是一大證明華胥國存在的史料。
***
除了華夏,也有其他類似的詞,如中夏:
一:指華夏、中國。《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是以明德曜乎中夏,
威靈暢乎四荒。文選˙班固˙東都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二:中原地區。如《文選˙陸機˙辯亡論下》:
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揚而奄交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李平陽,秦州子,中夏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