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瀕臨絕種的動物

2007-10-16 12:33 am
[生物]

世界十大瀕臨絕種的動物

其中一個"長"細寫

包括: 生長地、食物、生態價值、為何面臨絕種

回答 (2)

2007-10-16 1:26 am
✔ 最佳答案
瀕臨絕種動物

在香港的瀕臨絕種動物,繼有鯨、中華白海豚、水獺、穿山甲、豪豬、 豹貓、恒河猴、長尾獼猴、虎紋蛙、澤蛙、海龜、鳥翼蝶、黑面琵露 、香港蠑螈、香港瀑蛙、盧文氏樹蛙、巨蜥、蟒蛇等。牠們在香港均 是碩果僅存的動物,說不定我們的子孫,在未來只可在書本才可看到 牠們。



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十大瀕危物種兩物種新上榜

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了10種瀕臨滅絕的生物名單﹐除了老虎﹑亞洲象等人們熟知的瀕危物種之外﹐波紋脣魚和豬鼻龜今年也登上了這個“黑名單”。

  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環保機構﹐每隔兩年﹐基金會都會公布排在前10位的瀕危生物的名單﹐而今年這個名單上又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由于人類的過量捕殺﹐這次﹐以前從未上榜的波紋脣魚一下子排到了瀕危物種的第二位。波紋脣魚俗稱蘇眉﹐多年以來﹐它的魚脣就一直是不少亞洲人盤中的美味。由于需求劇增﹐目前這種魚的價格已經漲到每公斤100美元。巨額的利潤吸引人們大量捕撈波紋脣魚﹐僅僅幾年的時間﹐波紋脣魚已經瀕臨絕種。

  另一種首次登上瀕危榜前十名的生物是豬鼻龜。豬鼻龜僅產于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數量本來就比較稀少。近幾年來﹐這種小龜以其獨特的長相成為寵物市場的新寵﹐也因此招致人們瘋狂的捕撈。

  除了這些新登榜的瀕危物種外﹐亞洲象﹑老虎等動物已經在榜上停留了幾十年﹐盡管人們已經採取措施保護這些瀕危物種﹐但卻一直收效甚微。

  十大瀕危物種﹕

  1虎
  
  2波紋脣魚

  3大白鯊

  4印尼白木

  5豬鼻龜

  6小葵花鳳頭鸚鵡

  7亞洲象

  小虎鯨

  9葉尾壁虎

  10紅豆杉
2007-10-16 2:01 am
日前,國際保育團體「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公佈十大瀕臨絕種動物名單,依其嚴重性排列下來為老虎、鼠鯊、鋸鮫、棘角鯊、紅色與粉紅珊瑚、亞洲犀牛、歐洲鰻魚、大象、大猩猩、大葉桃花心木。
  這十種生物會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全球市場的需求高以致於濫捕、濫殺的情況一天比一天還要嚴重。WWF指出,一旦中國政府開始老虎交易,這對這種目前最可能瀕臨絕種的生物,無疑是一聲聲預告死亡的喪鐘。WWF表示,此十大瀕臨絕種生物的數量已大幅減少,保護行動實在是刻不容緩之事了。

犀牛
地球上現存的五個犀牛品種主要源於6,000 萬年前存活的逾30 個品種,犀牛只生長
在非洲及亞洲,五個品種全都面對絕種威脅。人類對犀角需求甚殷,是東方傳統藥
材,加上在北也門普遍作為雕刻匕首手柄之用,因此助長亞洲及非洲地區的偷獵活
動。現時全球只餘下少於11,000 隻野生犀牛,相對在六十年代末,估計單在非洲便
有約70,000 隻黑犀。

亞洲犀牛
獨角的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及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以及雙角的
蘇門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三個亞洲犀牛品種正瀕臨絕種。印度犀及爪哇犀兩
個品種關係密切,但蘇門犀則是獨特的品種。亞洲犀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
危物種(見背頁)。

亞洲犀牛以往廣泛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現時只見於細小而零散的生境地。僅餘的
1,900 隻印度犀主要分佈於印度東北、不丹及尼泊爾的受保護開闊沼澤保護區,印
度犀是三個亞洲犀牛品種中受威脅最少的一種。

爪哇犀及蘇門犀多棲息於茂密的雨林,仍有約15 至20 隻爪哇犀棲居於越南,另有
約45 至50 隻分佈於爪哇的古龍角國家公園,是全球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現時
剩餘400 至500 隻的蘇門犀,是五個犀牛品種中最細小的一種,零散分佈於蘇門答
臘、婆羅洲、馬來半島、緬甸及泰國部份十分偏遠的地區。

亞洲犀數目下降主要源於市場對犀角的過度需求。犀牛數目減少及種群分佈疏落,
加上只餘下少量處於繁殖期的成年犀牛,是導致物種面臨絕種威脅的主要原因。生
境地遭人類肆意破壞也構成另一個威脅。

非洲犀牛
非洲住有黑犀Diceros bicornis 及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兩個品種。黑犀主要分
佈於非洲西南、中南及東部,另有少數分佈於喀麥隆雨林帶以北。世界自然保護聯
盟把黑犀列為瀕危物種。

白犀又名方吻犀,是現存最大型的品種,體重可達2,500 公斤,身體呈灰色,而不
是白色。相信因誤譯自布爾語中「wijde」而得名,原意解作寬闊,用以形容犀牛的
方型的寬闊嘴巴。上一世紀末,分佈於非洲南部的白犀相信已經絕種,只於南非的
納塔爾尚有少部份倖存,其後因當局實施全面的保護措施,數目才增至5,800 隻,
南部的白犀列為易危品種。北部的白犀亞種情況更不穩定,只錄得31 隻,全數分佈
於扎伊爾的加林巴國家公園,被列為瀕危物種。早於十年前,北部的白犀數量更少,
估計只有12 至15 隻。

同樣是灰色的黑犀在體型上較白犀明顯細小,重量約1,400 公斤,非洲共餘下少於
2,500 隻,主要分佈於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南非、肯亞及坦桑尼亞。

兩個非洲犀牛品種也喜愛在遼闊的熱帶稀樹草原活動,因此在樹林難以發現牠的蹤
影。黑犀一般習慣獨居,受騷擾時充滿敵意,白犀較合群,性情較溫馴。非法捕獵
繼續把這個物種推向絕種的邊緣。

犀角的使用
亞洲國家使用犀角入藥是導致三個亞洲犀牛品種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中國的最後
一隻犀牛早於1,000 多年前遭獵殺。傳統中醫學以犀角治療高熱、羊癇症、瘧疾、
中毒、膿腫等病症。

西方至今仍對犀角的療效存疑,但在香港進行的研究證明犀角的確具有退熱的效用,
但所需劑量與處方卻有所不同。

然而,以犀角入藥並非造成非洲犀牛種群數目下降的唯一因素。在也門,男士傳統
配備的匕首jambiyya 配上由犀角雕刻而成的手柄,是身分的象徵。七十年代,出售
石油帶來收入,也門人的購買力相應提高,更多人能購買犀角手柄的匕首,引致前
所未見的捕獵潮。肯雅、坦桑尼亞及贊比亞接近90%的黑犀被殺,在接近七個國家
完全絕跡。

雖然也門出口的犀角相信於八十年代末逐漸減少,但正有再度上升的趨勢,有關方
面促請也門的官員執行法例全面取締犀角的貿易活動,並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
國際貿易公約》,也門的宗教領袖大穆夫提也指出獵殺犀牛獵取犀角有違上主的旨
意。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野生生物貿易監察組織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在也門及其他用
犀角入藥的國家,致力減少物種因非法貿易活動而面對的威脅。研究尤其關注遏止
在中國、南韓及台灣現存三個主要犀角市場的犀角貿易活動。

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五個犀牛品種都列於附錄一,禁止任何犀
角及其副產品的貿易。犀牛早於1977 年列入附錄一,全面禁止所有有野生犀牛的非
洲及亞洲國家捕獵犀角作買賣。

雖然犀牛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捕殺犀牛的活動仍然持續,
犀牛數目更下降至危急水平。一項為犀牛除角的項目正在多個南非國家進行,儘量
為犀牛除去犀角。納米比亞於八十年代末進行除角項目,在達馬拉蘭的黑犀種群盡
被除角,成為首個實行項目的國家。斯威士蘭也為津巴布韋的白犀除角,在1992 年
約有150 隻白犀及150 隻黑犀接受除角。

有足夠證據顯示除角是阻止獵殺犀牛的有效方法,也是大部份情況下可行的管理模
式。但由於犀角由角蛋白組成,與人類指甲及頭髮的構造物質相同,在除去後也會
再生,因此,除角程序每兩至三年便需要進行一次,而且成本較高昂,為每隻動物
除角便需要耗用1,000 美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積極參與保護項目,拯救日漸減少的犀牛,工
作包括協助地方政府保護物種免受捕獵威脅,存護犀牛餘下的生境地、進行人工繁
殖及敦促其他國家禁止犀角貿易。

等級標準:
絕種:指物種在過去50 年內已在野外消失。
瀕危:指物種有絕種危險,如導致其數量下降的原因持續,存活的機會渺茫。
易危:如致危因素持續,物種有可能在短期內達至瀕危水平。
稀有:指物種只有少量種群數目,目前未至瀕危或易危水平。
備受威脅:上述分類的統稱。
參考: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30: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5000051KK017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